前言/不要做击鼓传花的最后一棒(1)

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创造了巨大财富,温州民间积累了大量财富。到2010年底,温州人手中的资本总量大约有7500亿元人民币。周德文:《民间资本出路在于转型》,《中华工商时报》,2011年1月17日,第7版。

2009年,温州市的GDP总量约为252734亿元。也就是说,2010年温州人手中的钱相当于一年前温州市GDP的3倍。

温州人有自己的性格和特点,他们似乎从生下来就喜欢冒险和投资,加上资本逐利而流的本性,温州人手中的这几千亿财富从来没有停止过流动的脚步,中国几乎所有热点投资项目的背后,都有温州人的身影。

2001年,温州人开始有组织地大规模进入上海、北京、广州、杭州等大城市购房。这一年温州人在房地产市场上投入了2000亿元。仅在上海、北京两地就投入1000多亿元。

2002年,全国能源紧缺,煤炭价格飞涨,温州民间资本流向山西,收购了山西省60%的煤矿。

同样是2002年,全国棉花减产,棉价上升,温州30亿民间资本进入新疆收购棉花;2006年商品期货牛市,温州许多民间资本投向有色金属矿产;2007年,石油价格上涨,50亿元温州民间资本进入西部收购油井……

不仅是国内的投资项目让温州人着迷,国外的投资热点也同样吸引着温州人。

俄罗斯轻、重工业发展不协调,轻工业制品严重短缺,于是温州人就将小商品城开到了莫斯科;迪拜的国王要建世界上最高端的住宅区,于是温州人的炒房团就杀到了阿联酋;战后的伊拉克物资匮乏,石油换来的美元花不出去,于是温州人就将中餐馆开到了巴格达……

温州民间资本在全国各地乃至全球的活跃投资,被人们冠以一个“炒”字来形容,如炒房、炒煤、炒棉、炒矿、炒石油,等等。而温州人也因为这个“炒”字而给人们留下了“扰乱经济”的印象。

温州人所到之处,必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当地人总会将温州人视作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头号大敌。美国纽约、新西兰的有些地区甚至发布法令,禁止温州人(中国人)购买当地房地产。

温州民间资本盲目的流动、投资行为,在实现了资本快速增值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风险。

由于中东政策的波动,近年来,温州民间资本在迪拜损失10多亿元;山西煤炭资源整合,温州投资山西煤矿的500亿元损失近半;俄罗斯灰色清关,造成了温州商人70亿元的损失……

从2008年开始不断遭受重创的温州民间资本,开始如困兽一般疯狂地寻找新的投资对象。在国际经济一片萧条、国内宏观经济政策收紧的大背景下,温州人觉得实业投资的前景愈加渺茫。于是,越来越多的温州民间资本开始寻求投资金融,直接用钱生钱。

早在2005年上半年,由浙江泰力实业有限公司牵头,包括中瑞集团在内的几家温州企业就试图申请成立一家名为“建华银行”的民资银行,但民资进军金融业的这次尝试,由于政策限制而最终折戟沉沙。李中:《现在的典当行做的都是哪些买卖》,《温州晚报》,2010年6月5日,第2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