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祸起萧墙:二征高句丽(7)

后院起火

杨广对杨玄感还是一如既往地信任,第二次远征高句丽前,还把督运粮草的重任交给了他。

大军北上后,杨玄感奉命在黎阳等地督运军粮。他敏锐地察觉到,天下百姓早已不堪忍受连年的沉重赋税和徭役,隋朝的统治根本已经动摇,推翻杨广的最好机会已经来临。于是,杨玄感与王仲伯、赵怀义等人密谋起兵。他们一边以水路盗贼猖獗为借口,故意延迟漕运,让前线隋军的补给发生困难,一边暗中派人召回随杨广出征的弟弟杨玄纵、杨万硕和留在长安的弟弟杨玄挺,以及好友李密。

造反,需要一个借口。杨玄感等人的借口,就是造谣。

造谁的谣?大将军来护儿。连对大隋忠心耿耿的来护儿都反了,大隋还有希望吗?大家赶紧揭竿吧,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他们宣称大将军来护儿要造反,然后趁机占据黎阳城,一边征发壮丁,一边以讨伐来护儿为借口,要求附近郡县发兵前来会合。在誓师大会上,杨玄感发表了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说,控诉杨广的暴虐无道,扬言要讨伐昏君,救民于水火。过人的气度,出众的口才,黎阳军民被杨玄感彻底煽动了起来,纷纷加入讨伐军。

实际上,杨玄感绝不单纯是因为“胸怀大志”而发动叛乱,他对朝廷、对杨广的不满,跟杨广在内政上改革官制、打击门阀势力的举措有很大关系。杨玄感代表了一大批“贵二代”的利益,这一点从他打洛阳时有那么多权贵之后前往投奔就能看出来。当内部矛盾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只能借着对外战争的时机爆发出来了。

造反,需要一个目标。为此,杨玄感请来了智谋过人的李密。

李密从长安赶到黎阳后,向杨玄感献上中下三策:上策,北上涿郡,切断远征军的粮道和归路,用不了多久,远征军就会溃散,到时候就能逼杨广就范;中策,直捣长安,占据关中之地,动摇隋朝根本,进可攻退可守;下策,就近攻取东都洛阳,但很可能陷入被动。

所谓上中下三策,是历史上的谋士们提交战略方案惯用的方法,一来能显出自己足智多谋,二来把决策权交给老大,既是对老大的尊重,也是巧妙地把责任推给了老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