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后袁世凯时代的北洋政府(6)

张勋有勇无谋,不知时势,对复辟一事“自信”地认为全国大多“赞成此举”,认为段祺瑞等人不会成气候,其同谋康有为等也孜孜于复辟,既非老成谋国的智者,也非圆滑洞融之政客,对全国政治局势和敌我判断一窍不通。以他手里可怜的那点实力,要对抗来势汹汹的段祺瑞讨逆军无异于以卵击石。张勋不得不在7月5日发出通电,声称自己是被“群小所卖”,又可怜巴巴地乞求“同属北派,何必同室操戈”,但此时为时已晚。张勋作为复辟的总导演,已经成为全国最不受欢迎的人物。即使是北洋军阀,为维护集团利益起见,也必须先干掉这个败坏“北洋系”名声的家伙。讨逆军的攻势丝毫未减,眼见大事不妙,张勋在7月8日辞去伪职。12日,讨逆军向北京发起总攻,张勋仓皇逃到荷兰公使馆避难,一群遗老遗少如鸟兽散。

这场只持续了12天的复辟闹剧是民国成立以来自洪宪帝制之后的又一次复辟,它的迅速崩溃再度证明了一个道理:谁敢恢复帝制,谁就成为过街老鼠。但我们回想这场“突发事件”,不难看到张勋以这样虚弱的实力实现复辟的原因,就在于北京政府内部的混乱。府院之争中,各派都没有把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是为了各自的小算盘互相争斗,列强和各省督军也插进来混水摸鱼,都想从这场混乱中分一杯羹。阴差阳错中成就了张勋顺利“上位”。这场闹剧也足以令许多人反思:辛亥革命后建立起来的那套西式共和制度究竟发生了什么问题?为什么西式的共和民主会出现这样水土不服的现象?建立起民主共和制度以后是否就一劳永逸了?中国的问题在民主共和制度确立以后真的完全解决了吗?这些问题恐怕孙中山等革命党人需要继续找寻答案,他们还需要在黑暗中摸索一段时间。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