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回:明代的抢盐风波(5)

但其后随着军田荒废并被文武官员、太监、皇室、官商家族等大规模兼并,军田已经难以供给边关。为此,盐引的发放越来越多,盐引运粮的重要性大大提高。

其后盐商分化为边商和内商。边商(以陕商、老晋商为主)交钱得到盐引,内商(以徽商、晋商为主)则负责看守盐场和取盐。因此,边商和内商都开始在九边、产盐区(如扬州、杭州等)附近定居。到了弘治五年(1492年)叶淇变革盐法,实行了“折色开中”,商人可以不再运输粮食,只需缴纳银两就可以得到盐引。其后一条鞭法实行,国家又开始实行了赋役代银、边饷银制等制度,最终促使陕商、晋商和徽商等商帮的兴起与没落。

在国家层面,盐更到了影响国家财政税收的地步,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关系到政府对于各项事务的财政支出。万历年间的户部尚书李汝华统计:国家税收400万两,其中盐税占一半,两淮68万两,长芦18万两,山东8万两,两浙15万两,福建2万两,广东2万两,云南3.8万两。如果加上不进入专门储存白银的太仓库的河南12万两,以及川陕等地的盐税的话,全国盐税达240多万两。

盐的重要性还在于高额的利润,其利润率可以达到200%以上。正是这一原因,明中后期发生了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

私盐泛滥:从万历与浙江官员的一次对抗说起

盐山上长树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十月,巡按浙江、监察御史叶永盛正在厅堂内休息。突然,书童禀告说京城来了特快专递,是从民营渠道发来的一封信,想抢在圣旨之前先发到他的手中。叶永盛听罢,心中一震,他知道肯定京城出事了。他连忙让送信的人进来,急急忙忙地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份邸报。读罢邸报,叶永盛大惊失色。原来,皇帝听信浙江忠义右卫百户宦官高时夏的谎言,说浙江、福建的余盐堆积如山,如果把它们都卖出去的话,可以得到30万两白银。

信封内还附了一幅画。叶永盛看罢哭笑不得。原来,高时夏为了表示自己的证据确凿,画了一张盐山图。令叶永盛好笑的是,在盐山上竟然长着茂密的大树。“一派胡言,一派胡言!盐山上长树!哈哈,真是千古奇观呀!不,万古奇观!”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