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应有“教育忌语”(1)

“素质教育”绝不仅仅是纯技巧的教育改革。离开了对学生最起码的尊重,贴着任何美妙标签的“教育”都不过是“伪教育”。前几年,两市、五部和光明日报社共同推出的窗口行业50句“服务忌语”,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育。

的确,不文明语言的流行乃至盛行,已成为几乎人人深受其害的沉重的社会现实 甚至学校也未能幸免。当然,应该首先肯定的是,大多数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语言是文明的。但是,确有一些教师在教育中语言粗俗,这不但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影响了教育效果,而且无形中把不文明的语言传染给了学生。这些教育者忘记了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的忠告:“教师应经常把他们应该模仿的行为的榜样给予他们,应当把自己当做一个活生生的榜样。除非他能这样做,否则他的一切工作都将是白费。”只有文明才能培养出文明,而粗俗只能繁衍出更多的粗俗。既然窗口行业规定有“服务忌语”,那么,学校更应该有“教育忌语” 这既是对教育对象的尊重,也是为人师表的文明示范。虽然自古以来就被视为圣洁之地的学校,如今竟然需要专门提出“教育忌语”,这多少有些让人感到悲哀。

“教育忌语”从何而来?当然应该从学生的调查中来。

前不久,我在131名刚刚告别小学的初一新生中进行过一次问卷调查,调查的题目是:“你最不喜欢听老师说哪些话?”统计调查结果表明,来自教师的最令学生难堪伤心的话,有这样五类:一是直接辱骂学生,如:“不要脸!”“二流子!”“不是个东西!”二是对学生智力的贬低,如:“笨极了!”“木头人!”“脑袋里面是豆腐渣!”三是对学生讽刺挖苦,如:“吃错药了!”“二百加四十九,连二百五都不如!”四是对学生失去信心,如:“滚!你不要来上学了!”“无可救药!”“教牛教马都教会了,怎么就把你教不会呢!”五是对学生家长的侮辱,如:“你都这么笨,你爹妈不知有多么笨!”“没有家教!”“胎教太差!”等等。

写到这里,我的心禁不住又一次颤抖:为这些可爱而又可怜的孩子而感到难受,更为那些号称师表的“人民教师”而感到耻辱!

这些语言当然不可能是每一个教师都说过,但哪怕是极少数教师说过,这对学生心灵的伤害也有甚于体罚。在如此尖酸刻薄而且富有“创造性”的挖苦或声色俱厉的呵斥中,学生的尊严被撕破,学生的信心被击溃,取而代之的是自暴自弃与玩世不恭,同时,也产生着对他人的仇恨与报复心理。在这里,孩子们心目中老师的神圣形象已经轰然倒塌,教育失去了最基本的前提 互相尊重与信任。

正是为了防止这种可怕的现象在我所任教的班级发生,作为班主任,我根据对学生调查结果的分析统计,拟定出了“教育忌语50句”,以规范在我班任课教师的教育语言;我还将其印发给学生及其家长,以主动接受监督。实践已经证明,“教育忌语50句”的拟定,不但得到了其他老师的理解和学生及其家长的欢迎,而且很快便显示出多方面的教育意义。首先,不说“教育忌语”所体现出的不仅仅是教育者语言的礼貌,更重要的是对学生人格的尊重,而这种尊重换来的是学生对老师的由衷尊敬与爱戴,进而形成并巩固了教育所必需的师生情感基础。其次,以亲切和蔼、关心鼓励的语言取代“教育忌语”,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信心:在如坐春风的教学气氛中,学生的心灵得以自由的舒展,他们的思维创造力获得了真正的解放。最后,把“教育忌语”印发给学生并让学生监督老师,这体现了教育者的服务意识与民主胸襟,而且这也是无声的教育 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一种人与人之间人格平等、互相尊重的现代观念。

总之,“教育忌语”的拟定,体现了马卡连柯所概括的教育本质:“要尽可能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