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让教育充满个性”,对学生而言,是指重视学生的需要、兴趣、创造和自由,尊重人的尊严、潜能与价值,反对一切非人性的教育措施,培养完美的人格,促进学生生物地、社会地、认识地、情感地、道德地及美感地全面成长,成为健全的社会公民;对教育者而言,则要求我们具备科学与民主的教育思想以及富有创造性的教育方式、方法与手段。特别要说明的是,我们这里所说的“个性教育”,不仅仅是指“因材施教”之类的教学方法,更主要的是宽容学生的“与众不同”,尊重学生的心灵自由和精神世界的独特性,同时鼓励学生思考的批判性、思维的独特性和思想的创造性。
语文教育,本来应该是最具个性的教育。因为第一,语文教育所借助的载体--文章是人类精神的结晶,通过任何一篇我们所感受到的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精神宇宙;第二,感受这些精神宇宙的心灵,就会有自己独一无二的精神宇宙;第三,担任“心灵导航”的语文教师,对语文内容的感受、领悟、解读等等,也深深打上了其精神世界独一无二的烙印。因此,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应该是理所当然的,而没有个性的语文教育倒是不可思议的。但是,现在的语文恰恰成了最公式化的学科:以前的教学程序是告诉学生“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等等,现在的教学技巧是教会学生选择A、B、C、D。这当然不能一味指责教师“素质低”--在教材统一、教参统一、备课统一、练习统一、考试统一的背景下,教师本身的个性空间都受到严重的挤压,谈何发展学生的个性?
只有个性才能发展个性,没有教师的个性便谈不上学生的个性,这几乎是不需要论证的真理。然而目前,语文教育特点对教师个性的呼唤与语文教学现状对教师个性的压抑却形成尖锐的矛盾。怎么办呢?无非是在两个方面双管齐下:一方面是寄希望于整个国家语文教育改革的深入,为语文教学开拓越来越广阔的个性天地;另一方面是语文教师自己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在与应试教育的“周旋”(“周旋”就包括了应对与超越)中形成自己的教育个性。对于前者,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动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我们可以依稀看到一些希望;对于后者,当然很难,但只要努力,也绝非达不到。就如前面提到的魏书生老师,不就是在应试教育的荆棘丛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个性的路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