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把童年还给童年(5)

我们和学生当然都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如何让孩子在灰暗甚至邪恶的环境中保持一份对真善美透明的信任?如何让孩子在追求真善美的历程中又能正视假恶丑的存在?这是我在近20年的教育历程中苦苦探索的难题。我现在的结论是:在学生从幼年、童年、少年到青年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他们的心田依次播下三粒人生的种子:“善良”、“正直”和“机智”。善良是一切美德的根本,由此萌生出正直——憎恶一切毁灭善良的罪恶,而与罪恶抗争,则必须有一颗机智的心。注意,我这里说的是“依次播下”,就是说,对不同年龄不同学段学生的教育,必须有不同的重点主题。而任何一个主题的错位,都可能产生教育的遗憾进而给学生的人生带来遗憾。

影片中小男孩的父亲战争爆发前只是一个餐馆的侍者,然而在我的眼中,他不仅是一位仁爱的父亲,也无疑是一位优秀的教育者,因为哪怕是面对死亡,他也知道年幼孩子的心灵最需要得到什么,或者说最需要保持什么。我不仅仅把他将集中营生活“游戏化”看成是他对孩子的机智,而更看成是他美好人性合乎逻辑而又自然而然的流露。是的,一个崇尚庸俗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精神侏儒,是不可能给孩子以幸福精神生活的——就像我们很难指望把生活目的仅仅归结于“挣大钱娶美女”能够给学生以更崇高的精神追求一样。这位父亲在临死前,给孩子留下了对美丽人生的憧憬;或者说,他把自己对人生的热爱铸进了孩子的生命。这位平凡的父亲因此而伟大。

把童年还给童年,不是让孩子永远停留在童年,而是把精神成长的旗帜真正指向未来。如果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也拥有这位父亲一样超越世俗的人道主义情怀,我们的学生必将拥有真正的“美丽人生”。

《我的书影漫谈:李镇西30年教育阅读札记精选》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