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生产总值(GDP)(11)

尽管市场的关注焦点全部集中在GDP数据上,尽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引起外界很大的争议,但中国实际发布的季度数据还是令人失望。习惯了美国、欧洲及多数亚洲和新兴市场经济体GDP数据所提供的详尽信息,再来看中国的数据,投资者会立刻发现,数据提供的信息少得可怜。美国发布的季度GDP数据密密麻麻地足有13张纸,包括超过50个行业对GDP的贡献率。尽管国家统计局在核算年度GDP数据时会将国民经济划分为94个部门,在核算季度数据时会划分为17个部门,但实际发布的季度GDP数据明细只有三大类,这种划分不仅用处不大,信息量也只够填满一张邮票而已。以下是需要关注的重点信息:

1.在2011年以前,数据中最重要的信息是同比增幅,这部分数据是以实际值计算。投资者已对中国经济高达两位数的增幅习以为常。今后市场需要适应中国经济大幅降至单位数增幅的状况,甚至降至8%以下也有可能,尽管长期以来中国政府将经济增长目标一直设定在8%。

那么为什么偏偏要把经济增长目标设在8%?一种观点认为,这和邓小平作出的承诺有关,邓小平希望,1980年至2000年中国经济规模实现翻两番的目标。另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增长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才是主要原因。上世纪90年代及本世纪初的几年,中国每年有数百万年轻人进入就业市场,同时大量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也需要再就业,因此,中国政府通过计算得出,经济增速只有保持在8%以上才能创造足够的就业岗位,达到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那么如果中国经济增速低于8%又会怎样?可能也不会怎样。邓小平提出的目标早已实现,中国就业市场也在不断变化,经济增速下降可能不会像所有人想象的那样带来就业难题。人口红利早已耗尽,国有企业改革也已成为过去。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年轻人开始减少,退休人员则开始增加,因此,每年新增数百万个就业岗位的迫切程度也大大降低。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目前的经济结构仍然偏重重工业,而重工业固然可以创造大量产值,但却不会创造大量工作岗位。如果政府成功实现经济增长模式从重工业向劳动密集型的服务业转变,中国经济增速降至8%以下的过程也会更加平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