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有些是固定假日,有些不固定)、政治事件以及季节更替都会对数据造成影响。关注一下数据年历有助于了解每一年的特殊情况。
1月和2月:春节假期干扰数据
春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它相当于美国的感恩节、圣诞节加新年,但春节假期要持续整整一周。机场和火车站到处挤满了返乡过节的外出务工人员。建筑工地暂停施工,工厂暂时停产,金融市场也会休市。春节假期有时是在1月份,有时也会在2月份,所以这两个月的数据会受到一定的干扰。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统计局会将两个月的重要数据一起发布。单月数据(包括中国海关发布的贸易数据)需要格外留意,因为季节因素会导致数据出现偏差。
春节假期也会对金融市场造成影响。由于居民购买火车票及派发新年压岁钱需要现金,企业发放年终奖也需要额外的现金,因此银行会出现资金短缺。短期利率会上升,此时央行会向市场投放资金来弥补流动性缺口。再加上有时极端恶劣的天气也会对经济活动造成影响,因此头两个月的数据需要谨慎解读。
3月和4月:“两会”决定经济政策方向
春节假期结束后,3月份的重头戏就是“两会”。但实际上,一些重要决定都是在10月份的中央全会上作出的。这并不意味着全国人大会议并不重要。总理工作报告会确立政府的整体经济政策立场及全年工作重点,并设定GDP、CPI及货币供应量等目标。发改委则会设定贸易、固定资产投资及零售额目标。预算案会设立政府重点支出项目,并确立当年的财政盈余或赤字目标。政协会议的重要性要低于人大会议,但由于“两会”同时召开,因此媒体就有了“追堵”决策者并提出刁钻问题的大好机会。
进入4月以后,春节因素的影响逐渐消退,第一季度的GDP数据有利于市场明确把握经济形势。在这之前,国务院总理通常会主持召开国务院会议,参与制定经济政策的各大部委都会出席。国务院会在数据发布前对数据进行考察,确立下一季度的经济政策方向,有时也会决定是否动用利率等重要政策工具。2010年4月的国务院会议决定,要采取措施打压房地产市场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