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良镛:真大侠(4)

1947年初,对新闻事业抱有浓厚兴趣的查良镛初踏报业大门,开始在杭州《东南日报》做外勤记者,并从此与报纸结下不解之缘。

鲁 豫:您当时出去采访吗?

查良镛:因为杭州的风景好,所以有很多南京的大人物来。当时国民党的陈立夫我就采访过他。

鲁 豫:那时候报社的工资高吗?

查良镛:那时候通货膨胀,工资都几亿几亿的,钞票一叠,绳子绑好,中国银行或者交通银行盖个章,一捆一捆地拿。

1948年,查良镛离开内地前往香港任职《大公报》。1966年创办《明报月刊》杂志,并任主编。杂志最初的十年相当艰苦,作者不多,读者也不多。尽管如此,《明报月刊》始终保持着独立自由的人文精神传统。后来情况渐渐改善,读者多了起来,作者群也渐渐扩充,涵盖了与中国文化知识有关的海外各家各派人士,在海内外知识分子心目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鲁 豫:您那时候到香港工作是一个好差事吗?

查良镛:那时候香港比上海差得多,上海是大都市,香港是小城市。

鲁 豫:当时办一份报纸要花很多钱吧?

查良镛:是,我花钱算少的。我们十万块钱就办了报纸,里面我出了差不多八万,包括我卖小说的稿费、版税,全部投了进去。

鲁 豫:一开始办报纸还没有赚钱的时候,生活特别紧张吧?您最惨的时候什么样?

查良镛:最惨就是没钱用,自己的小钱都不花了。住房子、吃饭还是有钱,但是吃得不好。

鲁 豫:您把全部的钱都用来办报纸,家里人支持吗?

查良镛:在香港办报纸,如果没有钱就不要办。报馆需要了就自然要拿出来。

鲁 豫:您当时一点都不害怕吗?万一血本无归怎么办?

查良镛:我对自己有信心。

鲁 豫:您那时候是用手写吧?

查良镛:用手写,现在有电脑我还是用手写。

鲁 豫:您当时最高纪录一天写多少字?

查良镛:写一篇小说一千字,写一篇社评大概九百字左右。写社评很难的,要看当天新闻,本地新闻看过之后再去看外国的电讯,最新的新闻都要写到。那时没有电脑排字,都是一个一个铅字,所以很费时间。我一边写,旁边就站着排字工人在那里等着我,因为我都是在最后一刻交给他的。他边等边说,查先生你快点儿,快点儿。我压力很大的,每天晚饭不能吃,有朋友请客我都不去,要写好社评才能够放心吃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