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节:红色账簿(11)

这次也没有什么悬念,毛泽东一考即中,顺利当上了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的学生。当个教书先生挺好,既有社会地位又有经济收入,还能带出一大帮弟子,桃李满天下,就像当年的孔圣人一样。

但毛泽东并没有当上老师,而是到北京甘当每月八块钱工资的打工仔,目的是为了探求革命的真理。北大名师云集,后来又成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有着很好的人文环境,图书馆有大量的免费书可读,况且又守着李大钊这么一位好老师。

毛泽东工作的图书馆第二阅览室,与李大钊的主任办公室距离很近。阅览室每天只开放上午的半天,下午是管理员拆拣邮件、登记图书的时间。毛泽东总是把写给李大钊的信函亲自送到他办公室内,借这个机会向李大钊讨教,两人共同研究一些共产主义的问题。

实际上,李大钊比毛泽东大不了几岁,他总是身穿一件褪了色的蓝色长布袍子,外罩一件黑色马褂,戴一副圆圆的眼镜,面含着微笑诚朴与谦和,耐心地听着毛泽东畅谈自己的看法。毛泽东的湖南口音很重,北方人一般都听不太懂,跟其他人交流有一定的困难。除了李大钊之外,其他人很少有耐心听完毛泽东用湖南口音发表的高见。

李大钊不仅跟毛泽东相处很好,跟其他学生相处得也非常好,没有什么师道尊严。学生们给他起外号叫“老母鸡”,言其对“雏鸡”(学生)呵护备至。李大钊知道了自己的这个外号,并不以为忤。

李大钊还有一位弟子名叫罗章龙,是毛泽东老乡兼好友。罗章龙在北大预科读的是德文,他向李大钊建议,趁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战败马克贬值的机会,大量购进德文版的书籍充实馆藏。德国的古典哲学享誉世界,不仅有黑格尔、康德、尼采,而且有马克思。

李大钊不懂德文,经常请罗章龙介绍德国学术思想界的情况,于是采纳了罗章龙的意见,直接向德国出版机构定购了大量图书,其中主要是马克思的著作,也有康德、黑格尔等大哲学家的著作。当时北京大学图书馆藏的马克思著作,在全国首屈一指,为各地的马克思主义研究者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3

毛泽东虽然没有选择经商作为终生职业,但他并没有排斥经商。

在成为政治家和军事家前,毛泽东作为一个文化商人也是很成功的。

当时社会颇为流行到国外(尤其是欧洲和日本)勤工俭学,以毛泽东的老家湖南为甚。勤工俭学需要大笔钱,仅路费一项就是一般家庭负担不起的,赴日本留学的初期费用大概是四百元,到欧洲的花费还要多些。当时政府也出台了些补助政策,江西赣州就曾给每个去日本留学的人补助三百六十元。但这只限于计划内的公费生,大部分想去留学的革命者与此无缘。

一些有实力的大户家族也鼓励子弟外出求学,以达到光宗耀祖和朝里有人好做官的目的。家族祠堂里通常都有公田,收入中很大部分是用来资助本族的青年读书求取功名的,一些人也可以通过这种家族式的资助出国留学。

不论是各省公派还是家族委派,毕竟只能满足少数人的出国留学愿望,靠不上政府和家族的有志青年想出国留学,就需要自己想办法了。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