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上,雍正也是励精图治,大兴改革。在农业方面,雍正也格外关注。雍正早在康熙年间就十分喜欢田园生活,曾经为了躲避宫中的明争暗斗而向康熙告请归农。雍正在那个时期亲自下地耕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朴生活,而在那段时期他也深深地意识到了农民生活的不易,也亲身体会到了苛捐杂税给农民带来的沉重负担。于是他那时就暗下决心,将来一定要积极地发展农业,为百姓的安定和谐谋发展。因此,当他成为帝王之后,在农业方面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雍正继续执行康熙时期积极发展农业的政策,鼓励生产,加大开垦的力度,大量兴修水利。直到雍正十二年,整个清朝的土地已经达到了900万顷,而且疏通了众多的河流,还修建了黄河、运河的水坝等。雍正在位13年,免除了灾区农户12年的赋税,这大大调动了人们生产的积极性,保障了农业的生产和发展。
在农业方面,雍正最大的贡献还是他的“摊丁入亩”制度,这项制度主要是将丁银摊入田赋征收,等于彻底废除了过去的“人头税”。这样一来,那些没有土地的农民就摆脱了长期的丁役负担。相反的,地主的税负就加重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缓和了土地兼并,也大大减少了农民的负担。与此同时,雍正还放松了对农民户籍的控制,那些农民可以通过自由出卖劳动力来赚取相应的报酬以获得更好的生活,这就大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
雍正十分顾及百姓的生活,不光在农业生产方面实行了一些有益于农民发展的措施,还在人权方面进行了改革。雍正在人权方面的改革主要体现在废除贱民籍上。过去的贱民主要指的是那些奴仆、妓女、隶卒、乐户、渔民等等,这些人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被人看不起,处处受到嘲笑和随意的辱骂,而且他们不能与大部分的人齐名,也享受不到读书的权利。然而,雍正却看不惯这些政策,下令破除贱民户籍,通通编入民户,这样一来,这些原本的贱民就拥有了一定的社会地位,享受到了一般人应该享受的权利,同时也增强了他们为社会服务和生产的积极性。可见,雍正的这项措施和改革是一个统治者长远眼光和为民着想的真实体现,是值得人们学习的。
雍正的亲民政策,不只是在内部对百姓的生活实行一些有利的改革,对偏远的少数民族地区也进行了大量的改革。雍正在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行了著名的改土归流的政策,即取消了这些地区的土司,改派清朝的官员对其进行管理,这样一来,一方面减轻了当地土司对少数民族百姓的压迫和剥削,使当地的农民获得了自由,生产力也逐渐提高,另一方面还有利于清朝的统一。可以说,雍正的这项政策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也为民族的发展和统一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军事上,雍正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雍正在位期间,严厉地打击军事分裂活动,尤其是青海的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在雍正年间发兵反清,雍正派大将年羹尧与之抗衡,最终年羹尧取得了胜利。雍正此举不仅结束了叛乱,还维护了清朝的统一,使青海完全纳入清朝的版图中。雍正初期,清朝还与俄国签订了《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等,划清了中俄的边界线,由此稳定了中俄的边境局势,同时也促进了中俄边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雍正作为一个帝王,在其统治期间展现了充分的才华,如勤政爱民,励精图治,大兴改革等,这些都是一个统治者应该拥有和具备的品质,非常值得人们学习和借鉴。然而,雍正的统治也有一定的缺陷。比如,雍正时期大兴文字狱,造成了众多冤案,滥杀了很多无辜且才华横溢的有志之士,这些也应该是领导者们应该谨记的教训。另外,改土归流的措施虽然有助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但是在这个过程中雍正大量使用军事手段进行改革,必然会使当地的一些叛军起义,加剧社会矛盾,这些帝王的缺陷和失败是领导者应该牢记和警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