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窑:京砖是这样炼成的(5)

在江南,像干窑这种小镇密如繁星,那么,为什么是干窑而不是别的地方,有幸成为兴盛千年的窑乡呢?

首先当然是当地特有的黏性泥土。如前所述,这里的泥土不仅黏性好,而且含铝量较高。这种泥土能够在经过筛选晒干后,被打碎成粉末状,只有用这种粉末状的泥土为原料,京砖的质量才有保障。

其次是得天独厚的交通条件。干窑距上海和杭州都只有几十公里,再加上地处水乡,河流交错,可以利用邻近的大运河作为运输线。事实上,在明清两代,大运河几乎就是维系远在北京的中央政府的生命供给线,南方的粮食、丝绸和布匹,都是通过大运河上繁忙的船只运往北京的。在竞相争发的万千舸帆中,有一些,运载的就是来自干窑的京砖。

第三是产业的形成和承续。在上千年的时间里,干窑京砖走过了一条由萌芽到兴盛再到衰落之路。可以说,跨越宋、明、清及民国的几百年里,京砖在干窑形成了一枝独秀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和承续,也造就了品牌效应。在江南的其他地方,也有类似于干窑这种生产京砖的地方,但它们的名声,完全无法与干窑相提并论。

漫步干窑,在这座四周遍布溪流的古镇里,我并没看到想象过的窑墩如林的景象。细问之后方才得知,在经过数十年的拆除之后,干窑的古窑已经只余下不到30座。近些年,才又有不多的几座古窑像再续香火的遗腹子,令人感慨万千地燃起了窑火。或许,一个时代自有一个时代的风尚与追求,对刚从遗忘和毁弃边缘被拉回来的干窑京砖而言,它的存在为我们见证了一个逝去时代的繁华如何烟消云散。

》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