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和中华文化(7)

  

中华文化的主体精神中,有“仁学”之称。此即孔门的教义的核心所在。“仁”字本是两个“人”字的重叠(“二”原是“重文”,两小横表上一字的重复),亦即人与人的相处关系曰“会意”。然而当门人请问孔子是否有一个字的教训而可终身以佩以行之的?孔子却不说“是仁”,反而答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儿的一问一答,意味深长之至!

“恕”是何义?孔子加了注解,就是要将“人”、“己”的关系摆对了。如此,可以悟知,“恕”实乃“仁”的一个变词,或者说是一个“侧笔”注释。

“恕”比“仁”还要高大。因为只讲仁,容易落于将“自我”摆于主位,且带有“恩赐”色彩,让人感到那是居高临下之人的心态口风。恕则不然,它更为尊重人,以人为目标,自己不过是个“对立面”而已,至少人、己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己并无任何高于人的含义。

这就崇高极了。

那么,《红楼梦》也继承发展了恕德吗?答曰:正是,不差。但小说不是教科书和训诲经,它另有“说词”。

在第五回宝玉神游“幻境”时,警幻仙子有几句话:

……吾所爱之汝者,乃天下古今第一淫人也。

宝玉一闻此言,吓得连忙辩解,而警幻则曰:“非也……”她表明这吓人的词语是指他“天分中生就的一段痴情”。而脂砚斋的批语即时解说:宝玉一生心性是“体贴”二字。

这个“体贴”二字,才真正道着了那个“恕”字的灵魂命脉。“体贴”者何?贴体而感通对方的处境心情,即“设身处地”之谓也。词人所谓“将你心,换我心,方知相忆深”也。

《红楼梦》的“大旨谈情”,其“情”即那“一段痴情”,即体贴,即恕,即推己及人之义。所以,宝玉的痴心挚意,一切为了别人,同情、怜惜、悲悯、涕泣……莫不是一个恕、一个体贴的伟大心性。

孔子的“仁”、“恕”,是社会道德化了的词语。警幻的“意淫”、“痴情”,脂砚的“体贴”,则是感情化、诗意化、艺术化了的词语。两者面貌语味不同,其质则一也。

这是《红楼梦》体现中华大文化、含蕴民族心性道德的第一要义。

一般人不理解曹雪芹的用意,常常把他的通俗词语作了误注,加以庸俗化,从而会错了他的本心真谛。例如,一见“痴情”二字,便臆断这是个不智(疯疯傻傻)之人的变态心理,可笑也可怜……殊不知,其原旨是说情之至极,恕之至真,即成为“唯人主义”,忘己而视人视物“同仁”无别,而这种伟大心眼,世俗反觉不可解,反说是“痴”是“呆”,甚至“百口嘲谤,万目睚眦”了!

《红楼梦》的悲剧,端在于此,而非其他。

试看第三十五回傅家两个婆子对贾宝玉这位“痴情”者的议论和“鉴定”。

那两个婆子见没人了,一行走,一行谈论。这一个笑道:“怪道有人说他们家宝玉是外相好,里头糊涂,中看不中吃的,果然竟有些呆气。他自己烫了手,到问人疼不疼,这可不是个呆子!”那一个也笑道:“我前一回来,听见他家里许多人抱怨,千真万真有些呆气,大雨淋的水鸡是的,他反告诉人下雨了,快避雨去罢。你说可笑不可笑!时常没人在跟前,就自己自哭自笑的,看见燕子,就和燕子说话,河里看见鱼,就和鱼说话,见了星星月亮,不是长吁短叹的,就是咕咕哝哝的,且连一点儿刚性也没有,连那些毛丫头的气都受。爱惜起东西来,连个线头儿都是好的,遭遢起来,那怕值千值万的,都不管了。”

这段“实话”,在世俗人即如这两个没有文化修养、天赋性情的仆妇的心中目中,是一种不可解的“怪物”,绝大的笑柄!但作者如此落笔,却是莫大的勇敢与悲哀。这是书中最精彩的一段神圣的“宣言”,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人”(仁),他丝毫不晓世间有“自私自利”这样的观念和行为,他一心想的是别人的利益幸福,唯恐有所伤害。他视一切物皆为“同类”,与己无别。鱼燕可以“对话”,星月均具性灵,天人合一,大智大慧,大慈大悲,大勇大义,都在此处流露得十分真切而活现。

这不是别的,就是对“恕”道的真实的理解继承和发扬光大。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