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和中华文化(2)

  

《红楼梦》以前的章回体“稗官”、“野史”(中国小说的别称)绝无如此宏广深厚的文化容量;曹雪芹以前的作者群,也不曾有过像他这般才情灵慧的大手笔。两者凑泊,形成了诞生这部伟大的文化小说的历史条件,正所谓前无史例,后继为难。

那么,这部小说究竟继承和发展了中华大文化的哪些精髓、何等光芒呢?

简要而言,有两条主脉,贯串了全书,务须领会。

这两条主脉,并非我辈读者的臆想创说,实由作者自己明文提醒,即一干裙钗、几个异样女子的“小才微善”。一部大书的主题眼目,豁然尽展于此。作者的文风,语淡而意谦,然其含蕴至丰。

吾人须知,“一才一善”便是雪芹对我中华文化之精髓命脉的最经济的简括和深识。

“才”是什么?一般的理解是指“文才”、“诗才”,而于《红楼梦》而言,也“无疑”是指此意。其实这是错了。

试看:

1.无才可去补苍天——石头

2.才自精明志自高——探春

3.都知爱慕此生才——凤姐

4.试才题对额——宝玉

5.才选凤藻宫——元春

6.才华阜比仙——妙玉

这些例子中,只有宝玉所试之“才”是指文才,其余诸人,皆非此一狭义可限。最明显的是探、凤二例。凤是今之所谓“文盲”,其才与诗文了无干涉。元春入选,明言是由“贤德”。妙玉的才,以仙为喻,亦非仅指能诗而已。这样一说,则《红楼》所重之才,所包甚为广博,无待繁词细辩了。

原来,“才”是中华大文化中的一项至关重要的节目,是中华民族对客观世界的一种高层次的认识感悟。在《易经》的《说卦》中,就已提出了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是谓“三才”的理念。“三才”概括了宇宙万物和人类的体性功能、生机动力,而人居三者之中,为“天地之心”,独占“性灵”之位。这也就是“天人合一”哲思的另一逻辑形式。

天之才,表现为风云雷电,节序光阴。地之才,表现为山川动植,品类众生。人之才,则表现为智慧聪明,情思才干。所谓“天人合一”,实即“天人本一”,人也是天的一部分,又是天的精华体现。所以,在《红楼梦》中,原始根由是女娲炼石。石乃“通灵”,是对天人一体可以互感互通之中华哲思的“艺术解说”。

从汉字造字学(文字训诂学,古谓之“小学”者)来讲,“才”是植物生长而未成待展的意象,有如“半木”之形。而“华”即生命的升华,在植物表现为开花(花、华古体一字),在人则表现为“才华”。而才华者,在农工则为良耕巧匠,在士子则为诗圣文宗,在妇女亦必心灵手巧、针黹精能。此在古时,势所定才,“贵”、“贱”分途,男女异致,而“才”的本质(体性)却是“其致一也”。

《红楼梦》首标一字曰“才”,其故在此。

有才者,必有情。“才情”一词,紧系两者,是以曹雪芹又曰其书系“大旨谈情”。

“才”是生机待展,含蕴丰富,故汉语文有“怀才”一说,却绝不会有“怀华”的怪话,故“才华”可以统言,又须析言。

“才”之胜义,大略粗明。然后,那“微善”的善,又当何解呢?

“善”的包容量也十分广博,但通俗而言,其主要的意义在于品德。品德与才情,正是我上文所标明的两大主脉。两者并驾而方轨,成为中华民族对于“人”的基本要求,亦即“鉴定”人的标准尺度。

简单地说,才属情,善属性。

孟子主性善。《三字经》之“人之初,性本善”,是为旧时启蒙教材的第一义,重要无比。《四书·大学》开头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亲)民,在止(立足)于至善。”这在曹雪芹书中竟两次分引过,堪称特例。贾宝玉公然宣称:除“明明德”外无书!

从这一点来看,曹雪芹所称于那些“闺女”(一干裙钗,异样女子)者,也应是“善”在性地心田,至少是以品德为主,而其他才具技能居次。

至此可知,一部《红楼梦》,主旨是给女儿传神写照,阐发幽光,而其所传,不离“才”、“善”两端。即此一条主旨要义,亦足以晓悟这是中华民族的一部“文化小说”,名实相副,当之无愧,何用谦虚。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