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季兰(4)

父亲既惊叹女儿的咏絮之才,又深深地为女儿提前萌发的春情暗自担心。这孩子才五六岁,就知道怀春了,太早熟了!仿佛一生下来,就注满了相思情怀。李爸爸有着强烈的第六感,预感女儿将是个问题少女。

想到这里,他不由一声长叹:“罢了,此女聪慧异常,长大后只怕是个不检点的妇人。”这李爸爸虽然没有像薛爸爸那样立刻开骂,但也是满脸的忧虑。六岁本应该是只会玩布娃娃的年龄,却已经“恨嫁”了,可见这女儿长大必是个女大不中留的角儿。

但也有人认为,这完全是李爸爸太过于敏感,牵强附会。于是,试图重新解释李才女的这首蔷薇诗,但遗憾的是,这首诗只流传下来这两句,让后代人想翻案都不成。

李爸爸思前想后,在经过数个不眠之夜后,终于想出一个自认为高明的主意,就是将小女儿送到道观出家,希望借助青灯黄卷收收女儿的性子,并且让她以后也对男欢女爱之事断了念想。

细想李老爷子这个设计实在不够妥当。大禹的故事告诉我们,洪水来时只可用“导”,如果你一味地填土堵截,不但达不到预期效果,更会引发洪水的肆意泛滥。李老爷子可能也不知道这样一句名言:不是在沉默中死亡,就是在沉默中爆发。物极必反!

更何况,那时的寺庙或道观也并非就是清净之地,有些女道士几乎成了高级妓女的代名词。两者的区别仅在于:妓女惦记的是客人的黄白之物,女道士看中的则是对手的才华风姿。把李季兰送到道观,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如鱼得水。

这不是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嘛,但是人有时候就迷了这一窍!其实,这也不能全怪李老爷子,这与整个唐代的社会大背景有关。

唐朝那时候,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都有当道士的热情。朝廷还鼓励道士们走出道观,多到社会上走一走看一看,即使传出点什么绯闻的也无可非议。要说这道教,本来是竞争不过从印度传来的佛教。但是到了唐代,却忽然风景这边独好了,这其中有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唐朝皇帝姓李,与据说是道教创始人的老子(原名李耳)同姓。

唐朝皇帝为了说明自家执政是顺应了天时地利人和,就硬把老子拉入家谱,擅作主张将老子尊为自家的远祖,并且追封为“太上玄元皇帝”。这样,所有皇家成员均成了老子的后代。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