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世界一流学校,爱丁堡大学和中国有着频繁的学术交流。从19世纪50年代第一位留英学生黄宽到21世纪在中国“非典”时期作出杰出贡献的钟南山,爱丁堡大学为中国培养了许多杰出的人才。
1.最尊贵的中国人辜鸿铭
在20世纪,“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这句话广泛流传于西方各国。他是第一个把《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的中国人,曾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曾向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讲授孔学。印度“圣雄”甘地称他为“最尊贵的中国人”。
童年的生长环境决定了辜鸿铭一生所取得的成就。他的祖辈生活在福建泉州,世世代代累积了丰厚的财产和声望。19世纪上半叶他们举家迁居到南洋,其父亲辜紫云是英国人经营的橡胶园总管,会讲闽南话、英语、马来语。母亲是西洋人,能讲英语和葡萄牙语,这种家庭环境造就了后来通晓英文、法文、拉丁文、希腊文、德文的辜鸿铭。1840年英国打开了中国大门,在义父布朗先生的启发下,1867年辜鸿铭随布朗夫妇到达英国。时年10岁的辜鸿铭开始阅读西方最经典的文学名著,包括莎士比亚、培根等人的作品。高中毕业后他被爱丁堡大学录取攻读文学,在这里受到哲学家卡莱尔的赏识。1877年,辜鸿铭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等著名学府研究文学、哲学,他的一生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
学业完成后,辜鸿铭开始研究中华文化。晚清时期,他在张之洞幕府中任职。他苦读中国典籍,精研国学。1883年,辜鸿铭在英文报纸《字林西报》上发表题为“中国学”的文章,开始走上宣扬中国文化、嘲讽西学的写作之路。他的著作融入古老的东方理论以及歌德、席勒、罗斯金及朱贝尔的有启发性的妙语。他用自己机智和幽默捍卫了中国的文化。也正因为他的这种强烈的爱国之心,西方人都对他充满了崇敬之情。
2.第一位留英医学生黄宽
黄宽是著名的医学家、教育家,是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之一,同时也是留英学习西医并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学者。1829年,黄宽生于广东香山,年幼父母早亡。12岁时进入澳门教会学校学习,1841年教会学校迁往香港,黄宽在该校前后学习6年。1847年到1850年,黄宽在布朗的帮助下进入马萨诸塞州的孟松学校学习。1850年,在香港英商的帮助下黄宽考入爱丁堡大学攻读文学,1851年改修医学,于1855年获得文学学士学位和医学学士学位。随后他攻读了病理学和解剖学博士课程,于1957年获得博士学位。
黄宽回国后在博济医院的工作,同时与嘉约翰共同参加该院培养中国医学生的教学工作。他担任生理学、解剖学和外科学课程。在学术上黄宽好学不倦、医术精湛。尤其是在外科方面手术精良。1860年,黄宽施行了国内第一例胚胎截开术,是割治人数最多的医生。
嘉约翰曾评价黄宽说:“他是中英文化交流的一个象征,也是体现中英人民之间友谊的典范。”黄宽被同学容闳称誉为是好望角以东技术最精湛、最有才华的外科医生之一。
3.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的开拓者之一程开甲
程开甲,著名的核武器技术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1918年生于江苏吴江,7岁丧父。1931年考入浙江嘉兴秀州中学受教于中国近代教育史上著名的教育家顾惠人校长,研读了伽利略、巴斯德、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牛顿、詹天佑等名人传记,从此开启了程开甲追求真理的人生大道。1937年进入被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称为“东方剑桥”的浙江大学攻读物理,在这里他先后遇到了物理学家束星北、数学家陈建功等一流的老师,接触了学术领域前沿的课题,感染了学术研究求真务实、百家争鸣的科学精神。1946年,程开甲抱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主要从事超导电性理论的研究,是物理学大师波恩教授的学生。1948年,他获得博士学位,成为英国皇家化学工业研究所研究员。
1950年,程开甲回到浙江大学物理系;1952年,他随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到南京大学物理系任副教授,全身心地投入到金属物理教研室的筹建和金属物理专业的建设中;1959年,他出版了我国第一本《固体物理学》专著。20世纪50年代末,在不可逆过程热力学原理的指导下,程开甲建立了内耗热力学理论,为处理复杂的内耗过程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分析工具。1960年程开甲被“点将”到北京工作,开始了长达20年的地下工作历程。在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程开甲领导创建核武器试验研究所,培养出了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和技术队伍。经过几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程开甲精心设计核试验方案、制作爆炸图像、研制测试仪器,1964年10月16日他们圆满地完成第一次核试验任务,蘑菇云在罗布泊上空升起。随后的时间里,他成功地设计和主持了几十次试验,包括首次原子弹、增强型原子弹、导弹等,创立了中国自己的系统核爆炸理论和效应研究。人们亲切地称他为“核司令”。
在程开甲的一生中,先后获得了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先进工作者、国防科工委科技工作者标兵等荣誉称号。1999年9月,程开甲获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两弹一星功勋奖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