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家杨振宁

  

杨振宁教授是一位杰出的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同时,他对中华民族有着强烈的挚爱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他为振兴中华在政治、经济、思想、科学、教育等方面的睿智深邃的见解,都深深地打动着中华儿女的心。

1922年的中国大地是以个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年代。这一年的9月22日,一个婴儿在安徽省合肥市一个姓杨的家庭中降生了。杨家原籍凤阳府,光绪初年迁居合肥。孩子已经满月了,父亲杨武之为孩子起名叫“振宁”。杨武之是安庆市一所中学的教员。安庆旧名怀宁,杨振宁中的“宁”字就是指怀宁这个地方。杨武之给儿子起的这个名字,只不过是为了纪念他在长江边上一个小城度过的教书生活而已。至于34年后,杨振宁会声震世界物理学界,他们当时无论如何也是料想不到的。

1923年,杨武之在安徽省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考试,获得了以公费到美国留学的机会。当父亲离开故国远渡重洋的时候,杨振宁还是个仅十个月的婴儿。此后五年,支撑家庭,教育后代的担子就完全落在杨振宁母亲身上了。回国后的杨武之先后任教于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是研究数论和群论的数学家。在清华大学任教时,他还是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华罗庚的老师,而他们经常讨论各种数学问题则对杨振宁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上高中时杨振宁就从父亲那里了解群论初阶,以至于他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撰写学士论文时,就使用了群论的知识。

1937年“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清华园里已经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杨振宁先随父母回合肥住了三个月,然后又取道汉口、广州、香港、越南的海防,经过长途跋涉最后到达昆明。抗战期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迁到昆明,合办了一所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38年秋,只读过高二课程的杨振宁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从此便开始在春城谱写他的大学春秋。

虽然西南联大的条件极其恶劣,但在知识方面,它却十分富有。由于三校合并,教师队伍的阵容十分强大。杨振宁曾从朱自清、闻一多、罗常培、王力教授学过国文,教他物理的有赵忠尧,教他电磁学的有吴有训,教他力学的有周培源。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众多教授当中,给他影响最大的,一位是吴大猷,另一位是王竹溪。吴大猷早年毕业于南开大学,后取得美国密歇根大学物理博士学位,是他把杨振宁带到了物理学的一个新领域。1942年,杨振宁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毕业后,又进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研究院攻读,而他的硕士论文的指导老师就是王竹溪教授。杨振宁以后几十年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称性”和统计力学这两个方面,而吴大猷和王竹溪正是在这两个方面指引他们入门的人。

1945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的杨振宁通过努力考上了公费留学。几经周折后,杨振宁于1945年底转到了芝加哥大学。1948年,杨振宁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的学位。他的导师就是被人们称之为“氢弹之父”的泰勒。由于泰勒的指点,杨振宁结束了实验物理的生涯,确定了粒子物理的研究方向。从芝加哥大学毕业后,杨振宁先是留校任教,然后于第二年秋季,受聘进入举世闻名的普林斯顿高级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49年,在美国普林斯顿一家中国餐馆里,他巧遇了杜聿明将军的长女—杜致礼。不久,他们在华盛顿举行了简单的婚礼,从而开始了生活的新阶段。

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联名发表了一篇论文,推翻了几十年被科学界捧为金科玉律的“宇称守恒定律”,并于1957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从而成为首次获得此项殊荣的华人。1957年,杨振宁偕夫人杜致礼前往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领奖。

在诺贝尔奖晚宴上的演说中,杨振宁以叙述自己求学过程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百年的苦难历史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首先,请准许我为内子和我所享受到的优越款待,向诺贝尔基金会和瑞典科学院表示感谢。我也想特别向卡尔格仁教授致谢,因为他作了引述,并且引用了一段中文,听到中文令我倍感亲切。”“我今天站在此地向各位谈这些事的时候,我深深地觉察到一桩事实,这就是说:从广义讲,我是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的产物。”杨振宁的答词表明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引以为自豪的是,他是中国人。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