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跋

这是年少时候所写的一些文字。

时间大约是1980年代初期,我二十几到三十岁之间。

如果用此刻已然苍老的心境回头去看,还真不得不承认那是一段充满力气和希望的日子。

当时的台湾似乎正内酝着一股强大的能量,随时准备迸发,一如当年一个朋友曾经写过的一幅字:

不耐长年兮焦望,剑鞘嘎嘎兮清响,勇士拔刀兮昂首,脚踏寒霜。

无论在政治、文学、舞蹈、戏剧和音乐、电影上头都有一群年轻人在冲撞限制,寻求改变,并且那么单纯地相信着:总有一天weshallovercome!

那时候我白天打工谋生,晚上在大学夜间部会计系上课,假日则骑着一部破摩托车到处闯荡或找人搅和,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急着透过文字和别人分享或诉说,因为自己同样那么单纯且稚嫩地相信:社会底层的压抑、苦难和忧伤都可以透过许多人的文字揭露而得到抚慰或解放。

当然后来也许发现文字“功能”的局限,因而舍文字而就影像,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电影剧本上面,但,凡走过必留下痕迹,当时的稚嫩、短浅也就留在当时的文字上,成了无法掩饰的证据。

这是我在进入电影行业之前的最后一本小说集,之后却也就不曾再以小说的形式写过任何东西。当时从不知道“时间”其实才是最后的胜利者。他一边无情地催人老去,一边却又以无比强大的力量改变了所有限制和“不可能”。

当在写这些小说的时候,我无法想像台湾之后的改变,更无法想像有一天两岸竟然可以如此紧密地联系,可以透过各种媒介甚至近距离的生活观察和体验去了解彼此,了解彼此的现在甚至早已被岁月吞噬的过去。

因此,如果透过这些文字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在台湾活过一甲子的人,他曾经经过的青春以及当时这个岛屿上的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我就已心满意足。

而这一切的缘份都要感谢江苏文艺出版社的美意和……勇气。

吴念真

2012.春天

》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