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伏击之战(10)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缅甸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10万余中国远征军将士先后入缅对日作战,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战歌,建立了一座座可赞可叹的丰碑。

开辟缅甸战场

开辟缅甸战场,是当年中国与盟国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一个战略布局,最初的战略意图是:保卫缅甸免遭日军占领,保护滇缅公路国际运输畅通,保障中国西南大后方的安全。

1941年12月7日,日军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随后日军迅速占领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香港、印度尼西亚等地。正处于英国殖民统治下的缅甸成为东南亚唯一尚未被日军占领的国家,战略地位愈显重要。

1942年1月4日,在日本刚刚帮助建立的”缅甸独立军“(昂山任总司令)的引领下,日军从泰缅边境开始进攻缅甸,英缅军随后节节败退,首都仰光危在旦夕。此时此刻,英方紧急吁请中国军队入缅驰援。2月16日,中国远征军依次入缅。正当远征军日夜兼程挺进缅甸时,英军却于3月8日轻易放弃仰光。尽管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取得了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仁安羌解围战和东枝争夺战等胜利,但是终因5月上旬整个战局失利,中国远征军也被迫开始大撤退。8月初,中国远征军分别撤到印度和滇西,其时共剩4万余人。

初期失利原因

对于中国远征军第一阶段的悲壮失利,学者们一般认为主要原因有三:第一,英军不合作。其主要表现是英方推迟两个多月才同意中国远征入缅,延误了战机;此外,英方的底牌并不是想死守缅甸而只想保住印度。

在中国远征军挺进苦战时,英军却不配合,反而突然撤退,使远征军孤立无援。

第二,情报严重失误。盟军严重低估了日军在缅投入的兵力,以至于一个加强了的日本第56师团从东线侧翼千里奔袭缅北重镇腊戌得手才如梦初醒。随即日军席卷了远征军的大后方,盟军和远征军不得不放弃曼德勒会战,全线大撤退。

第三,指挥失当。远征军入缅初期是由英国将军指挥,后因中方反对,改由美国将军指挥。在指挥作战过程中,尤其是初期,中国将军们的意见没有被重视。

然而,学者们长期以来基本上忽视了另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初期没有得到缅甸人民的广泛支持。从访问远征军留缅老兵和缅甸老华侨中,记者感到这样的分析是基本客观的。历史上,缅甸经过1824年、1852年和1885年三次英缅战争,最后完全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二战前夕,缅甸爱国力量和广大民众反对英国殖民统治、争取缅甸国家独立的声势已经形成规模,爱国民族政治力量正在寻求外国帮助实现独立目标。

日本情报机构获悉缅甸民族政治力量代表人物昂山将军等正在中国海南岛寻求与外部力量建立联系的情报,迅速与昂山等人取得联系,并答应帮助缅甸赶走英国人。在缅甸国内爱国政治力量的普遍支持下,昂山等人正式接受日本军事训练,并在泰缅边境地区由日军帮助建立”缅甸独立军“(昂山将军为总司令,日本军官为顾问)。日军开始进攻缅甸时,不仅是与”缅甸独立军“并肩作战,而且得到了还没有认清日本法西斯真面目的缅甸人民的广泛支持。所以,日军加强师团千里奔袭抄远征军后方得手,不能简单解释为盟军的情报失误。用历史观点看,缅甸人民的作为应该说是深受英国殖民统治苦难的现实选择。

进入反攻阶段

1943年10月盟军和远征军进入了反攻阶段。10月20日中国驻印新编两个师从印度阿萨姆省出发,重新攻击在缅甸的日本占领军。1944年5月12日,中国远征军驻滇西部队强渡怒江展开反攻。1945年1月27日,中国驻印军队和中国远征军打通中印公路,两军在芒友胜利会师,进而完全控制了中缅公路和中印公路沿线城镇,并于3月7日收复缅北重镇腊戌。

缅甸历史发展到此时此刻,缅甸人民作出了新的伟大选择。1945年3月27日,缅甸人民反法西斯自由同盟发动全国人民武装起义,驱逐日寇。同时,昂山将军领导的缅甸国民军也誓师反日,先后攻克若开邦和缅北中心城市曼德勒。5月1日,奈温将军率领的部队收复仰光,英国殖民当局也恢复了对缅甸的暂时统治。

在昂山将军等领袖的带领下,缅甸人民为争取国家独立继续团结奋斗,与英国政府进行谈判斗争。最终缅甸在1948年1月4日取得完全独立。

在抗击日本法西斯的后期,缅甸人民为什么又选择了与盟军合作呢?1942年5月,日本占领缅甸后根本没有履行允许缅甸独立的诺言。日军占领当局还将”缅甸独立军“缩编为”缅甸国防军“,撤销独立军在全国各地建立的临时政权机构。日本的疯狂掠夺和强迫劳役,引起缅甸人民和国防军爱国士兵的强烈不满和反抗,也使昂山将军等人逐渐认清了日本法西斯的本来面目。

作为缅甸当时核心领导力量的自由同盟审时度势地正确领导,得到了缅甸人民的广泛拥护与信任,因而成为战后领导缅甸的重要政治力量。正是在缅甸人民的支持下,自由同盟坚持不懈努力,终于迫使英国放弃对缅甸的殖民统治,缅甸在1948年1月4日取得盼望已久的民族独立。

《远征之魂》读书网在线试读连载完毕,更多精彩,请参见原书。呼吁您购买正版图书。

 

下一章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