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大学(3)

小波在高考前一通恶补,仗着头脑灵活,记忆力出众,居然也考得不错。单就分数而论,差不多的大学都可以平趟。那时的形势是十载积压的学子一齐上场,考生年龄上到三十二三,下至十六七岁。因为政府提倡晚婚晚育,不然就会有父子同场赴试的佳话。由于考生众多,而大学只那么寥寥几座,所以录取率其低无比,和今天上大学之便利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小弟晨光在文化革命时只读到小学五年,那一届学生虽然后来也打着初中毕业的招牌离开学校,但实际上仍不过是小学程度。因为后来虽然也有复课闹革命那回事,但完全是虚应故事,学者无心,教者也无心。据说全班只有小弟一人认真听讲,下课后还去求老师答疑,被老师叹为异数。小学程度和高中毕业毕竟相去太远,所以他能考上大学才是真正不易。据我所知,在那一届毕业的学生中,能考上大学的绝对是凤毛麟角。

小弟是我母亲的晚生儿子,所以母亲对他多了一分偏爱。再加上小弟一两岁时,患脑炎住院,连日高烧不退,好似虎口余生一般,从此更成了母亲的宠儿,受到了特殊待遇,至少是很少挨揍。这样日久天长,小弟逐渐在全家人心理上占据了一个特别的位置。小波从小性情温和,不爱争竞,像出家人一样一切随缘,所以他和小弟在一块时几乎没有当哥哥的权威。套一句摩登术语,就是被边缘化了。有一回妈妈卧病在床,小弟走过去嘘寒问暖,说出一番贴心的话来。小弟在这方面最为擅长,姐姐们都笑他:“大家一般都是个人,偏他长了个八哥般的巧嘴。”他说道:“妈妈你好点了吗?你想吃什么东西,我叫小波给你买去。”我在旁边听到这句话,觉得很好笑。这句话说出了他和小波之间的微妙关系,好听的话由小弟来说,出力的事让小波做去。可是小波再怎么说,也是个哥哥,小弟把自己摆到支配小波的位置上,这好像有点僭越了长幼名分。所以我们以后总把它当笑话说。小波却丝毫不以为忤。

小弟中学毕业后,分到北京烟厂工作,不需要上山下乡,这在当时已是一等一的肥缺。他的文化在同龄人中算得上佼佼者,但毕竟是小学五年级的学养,连信都写不通畅,说起话来也没有书香门第应有的文采。我和小波有时嘲笑他两句,无非是诮其不文,每天和一帮没文化的傻小子们混在一起,成了书香世界的化外之民。他听了之后深以为耻,决心奋发图强,完善自身教育,作一个有文化的上流人。与此同时,父亲也不断告诫我们,不要让光阴白白流去,要趁着年轻学点东西。于是他找到大姐当年的中学数理化课本,认认真真的学习。书上的习题每题必作,做完了就拿去请大姐批改。他还正儿八经地写作文,写完请父亲或大姐批改。如此年去又年来,他这一片向学之心始终如一。他把别人用来玩耍时间都拿来念书,数理化,英文之类门门都修,终于在文化层次上获得大幅提升,可以与我们比肩。七七年考大学时,他的成绩居然不逊于我们这些当哥哥姐姐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