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干就干,康有为马上代徐致靖拟了一个密保练兵大员疏,向光绪推荐袁世凯。同时让谭嗣同也递密折给光绪,请抚袁世凯,以备不测,召袁世凯进京,结以恩遇云云。这是康有为新政中最笨的一招——打草惊蛇。不动袁世凯还好,太后顶多叫停疯狂的新政;一动袁世凯,太后就会多心的。别说太后,傻瓜也会多心的。事实上,康党中的王照听说后也认为大事不好:“明是掩耳盗铃,败局已定矣。”为此徐致靖训了王照一通,曰:“尔受皇上大恩,不趁此图报,尚为身家计,于心安乎?”王照回曰:“拉皇上去冒险,心更不安,人之见解不能强同也。”看王照的意思,倒算有些自由主义的风采,人之见解不能强同。事后他敢忙补上一折,请皇上任命袁世凯到河南归德府打土匪去,“意在掩饰召袁入京之计,以免太后惊疑”。可惜他动作迟了,而且光绪也没明白他的用意。
9月11日,皇帝命荣禄传知袁世凯来京觐见。当天下午,袁世凯接到消息,感觉事非寻常,立约好友徐世昌从小站赴天津商谈。第二天,徐世昌从小站赶往天津,两个人谈了两次。第三天,也就是9月13日,徐世昌赶往北京先期打探。9月14日袁带着随员前往北京,住进法华寺,徐世昌前来碰头。
9月14日,光绪前往颐和园请训,并在那里住了下来。这次请训的目的,主要是有关懋勤殿,可是太后不答,神色异常。
9月15日,感觉不妙的光绪在召见杨锐时,赐一道密诏:
近来朕仰窥皇太后圣意,不愿将法尽变,并不欲将此辈老谬昏庸之大臣罢黜,而用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以为恐失人心。虽经朕屡次降旨整饬,并且随时有几谏之事,但圣意坚定,终恐无济于事。即如十九日之朱谕(指将礼部六堂官革职谕),皇太后已以为过重,故不得不徐图之,此近来之实在为难之情形也。朕亦岂不知中国积弱不振,至于阽危,皆由此辈所误。但必欲朕一旦痛切降旨,将旧法尽变,而尽黜此辈昏庸之人,则朕之权力实有未足。果使如此,则朕位且不保,何况其他?今朕问汝,可有何良策,俾旧法可以全变,将老谬昏庸之大臣尽行罢黜,而登进通达英勇之人,令其议政,使中国转危为安,化弱为强,而又不致有拂圣意。尔其与林旭、谭嗣同、刘光第及诸同志等妥速筹商,密缮封奏,由军机大臣代递,候朕熟思,再行办理。朕实不胜焦急翘盼之至。特谕。
这就是著名的衣带诏。也是真实版本,是杨锐儿子杨庆昶保存下来的:政变时杨锐遇难,密诏由其子杨庆昶保存,缝在门生黄尚毅衣领中,扶柩回籍。宣统元年(1909年),杨庆昶与黄尚毅缴于都察院,才为世人所知。事变后,康有为对外出示的密诏则是这个味儿的:“朕惟时局艰难,非变法不能救中国,非去守旧衰谬之大臣,而用通达英勇之士,不能变法。而太后不以为然,朕屡次几谏,太后更怒。今朕位几不保。汝可与谭嗣同、林旭、杨锐、刘光第及诸同志妥速密筹,设法相救。朕十分焦灼,不胜企望之至。特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