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复旦大学03

  

(三)办学特色

复旦大学把培养具有高素质高质量的全面发展型人才作为办学的根本目标。学校立足于从自己的实际出发,大胆借鉴海内外高校的发展经验,注重加强学科间的渗透、交叉、组合,努力发挥综合性大学多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复旦大学已经建立起一套比较完整的、有自身特点与优势的教学计划和管理体系。学科建设不断完善,发展势头极为良好。

复旦大学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办学思维,充分把以综合教育和文理基础教育为特色的通识教育和宽口径专业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1994年,学校开始实施学分制教学管理,2001年全面推进学分制建设。通过调整课程设置、推行学期开课制、开放选择专业、设立自由选修学分等多种方法,学校从各个教学环节上贯彻落实了学生个性的科学发展,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权。学校大力推行“名教授上基础课、带基础实验”,打造严格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并在历年的全国优秀教学成果奖评选中获奖数始终名列全国高校前茅。另外,学校建立了一套有实效、有特色的教学管理制度,研制和开发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高校网上教务管理系统》,并实行导师制等一系列科学管理措施,全面实现了科学化、专业化治校,有效地整治了教风和考风,形成了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复旦大学始终把加强和发展研究生教育定位为建设世界一流学府的关键,始终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为核心,充分激励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营造完善的成才机制和浓重的学术氛围。学校还积极推进招生制度改革,放宽博士生导师的招生自主权,并通过提前攻博、硕博连读和招收直博生制度来吸引优秀生源。同时,学校还通过加强对课程的改革和教材的深化与拓展来完善研究生学位课程体系,以严格的科研训练和能力培养来提升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并严格实施学位论文开题报告、中期考核和博士资格考试等有效措施,以此来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多年以来,复旦大学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在质量和数量上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连续六届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中,该校有33篇入选,位居全国高校前三甲。

为更好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复旦大学近年来着力于研究生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得到社会上的一致好评。在亚洲2001年13所著名商学院参加的“亚洲创业计划大赛”上,复旦大学MBA代表队包揽了所有单项与总分冠军。在全国“华为杯”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复旦学子多次荣获团体和个人冠军。在第一届100名国家教学名师奖评审中,复旦大学获得此殊荣的就有2位教授。在上海市首届52名教学名师奖评选中,复旦大学有8名教授入选,位居上海高校之首。

复旦大学十分注重课堂内外教育相结合,鼓励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和社会实践。学校设立了“学生科技创新基金”、“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基金”,开办了百堂精品讲座,倡导学生读百本书、参加百项社会实践和实验课题。其目的是为了使以德育为核心,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相互渗透的素质教育成为复旦大学校园生活的主旋律。在衡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全国大学生“挑战杯”比赛中,复旦大学在1995年、2000年、2001年和2005年均喜摘桂冠,是荣获冠军次数最多的高校。另外,复旦大学学生话剧团经常在校园上演世界名剧和自编自导自演的新戏,校男、女排球队均为全国甲级队,艺术体操、射击是复旦大学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国大学生比赛中屡次夺冠。

复旦大学以顶尖的师资、一流的管理,培养出杰出的复旦人才。复旦大学培养的人才,在社会各界均能大显身手,赢得了社会的认可和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在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复旦大学本科生近年来的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从毕业生的就业流向也可看出复旦大学人在社会发展中所担当的重要角色,进入国家机关的人数占毕业总人数的7%,直升或考取研究生以及留在高校及科研单位的约占40%,金融单位、各类公司企业、律师、会计师事务所等比例均保持在较高水平。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复旦大学的学生大多数具备自信心强、有团队协作精神、适应能力强等诸多优点,在工作中往往能脱颖而出,值得信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