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华大学03

  

1937年7月,由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清华大学先是南迁至湖南长沙,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合组长沙临时大学。不久,战火逼近长沙,长沙临时大学又西迁至云南昆明,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并于1938年5月正式开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设文、法、理、工和师范等5个学院26个学系,以及两个专修和一个先修班,在校学生近3 000人,是当时国内规模最大的学校。尽管战火纷飞、生活极度困难,西南联大依然荟萃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校精英,通力合作,艰苦办学,并以教授水平高、学风校风好、民主空气浓、进步力量强、为国家培育了大批人才而享誉海内外。

从1911年清华学堂成立到1929年留美预备部结束,清华学校先后培养和选送留美生1 100人。从1925年设立大学部到1948年清华园解放,清华大学共培养大学本科毕业生(含西南联大时期)5 500余人,招考派送留美生131人,毕业研究生138人。他们当中有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李政道,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钱学森等,大部分毕业生成为我国各界,特别是科学、教育和文化界杰出的学术领导人与国内外著名学者。

1952年6月,全国高等院校进行大规模院系调整,清华大学基础雄厚、富有特色的文学院、理学院、法学院和一大批知名学者、教授并入清华大学。经过调整,清华大学由一所多院制综合大学转变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1952年11月,教育部任命蒋南翔为清华大学校长(1956年后兼任党委书记)。蒋南翔在清华大学任职14年,为清华大学和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55年起,清华大学率先创建原子能等新技术专业。到1966年6月,清华大学设有土木建筑工程、水利工程、动力机械、精密仪器及机械制造、冶金、电机工程、无线电电子学、自动控制等12个系共40个专业,成为新中国第一流的多科性工业大学。在此期间,学校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超过万人。学校共培养了本科毕业生20 226人、专科生1 126人和研究生1 475人,他们中许多人已成为我国各条战线上的骨干,其中不少人是国家各级领导干部和著名专家、学者。

目前清华大学设有建设学院、土木水利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公共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医学院、航天航空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15个学院55个系,博士、硕士授权点252个,博士后流动站37个,国家重点学科37个,形成了高质量、高水平、高层次、多模式培养本科生—研究生的教育体系。先后为国家培养了近17万各行各业的骨干。清华大学已经成为一所拥有理、工、文、法、管理、艺术和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

2011年,清华大学迎来百年华诞,百年校庆是清华大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99周年校庆开始的“百年校庆年”,清华大学以“跻身世界一流,服务国家社会”为主题,举办了一系列学术、文化、公益和庆祝活动。一场场高水平的学术活动陆续举行,一系列百年校庆出版物相继面世,新清华学堂、校史馆、音乐厅、文科图书馆等百年校庆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为清华大学百年献礼。

世纪沧桑砥砺,百年春华秋实。百年风雨,百年征程。从诞生于中华民族灾难深重之年代的留美预备学校到独立办大学,从探索社会主义大学办学之路到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清华大学的发展始终同祖国命运休戚相关,其发展进程伴随着中国近现代史之演变,引领着中国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百年岁月,百年经纬。清华大学园内,每一座建筑、每一方草木都饱经岁月、记录历史,最终凝聚成专属于清华大学的神韵与气质,同历数不尽的学术名师与恒久流传的治学名言一道,织就一幅丰厚的人文历史画卷,深深积淀于伟大的历史长河中。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