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清华大学01

第二章 中国科技的先锋——清华大学

有这样一所大学—它铭刻着中华民族曾经的深重苦难,也因而有着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责任感;它历经百年风云变幻,始终保持着浓郁纯朴的学风,“读书不为稻粱谋,但开风气不为师”;它被誉为“大师之园”,现拥有 60余名两院院士、70余名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90余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这就是清华大学。清华大学位于北京西郊风景秀丽的清华园,是一所综合大学,是当代中国最著名的学府之一,亦是中国科技的先锋,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一)百年沧桑 20世纪第一个十年的一个初夏,北京侯位胡同的一间民房里,悄然成立了一个由美国“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建立的专门向美国输送留学生的机构—游美学务处,后迁入清华园命名为“清华学堂”,之后又更名为“清华学校”,这即是清华大学的前身。诞生于中华民族内外忧患的历史背景中,注定了清华大学将伴随着祖国的兴衰荣辱而历经沧桑。

清华酝酿筹办大学早在1916年就开始了,当时的校长周诒春对学校的长远建设进行了规划。他认为,清华学校有良好的基地、充足的经费,为图久远之计,将清华大学“逐年扩充至大学程度”,是学校今后发展的“当务之急”。基于此考虑,他向北洋政府外交部陈述了添办大学的三项理由:第一是“可增高游学程度,缩短留学年期,以节学费”;第二是“可展长国内就学年期,缩短国外求学之期,庶于本国情形不致隔阂”;第三是“可谋善后,以图久远”。

1916年8月,外交部批准了周诒春的建议。此后,清华学校便大兴土木,把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礼堂等所谓“四大建筑”都修筑起来,而一切规模都依照美国大学的建筑,选聘教员更注重资格与水平。清华学校的组织、课程、教学设备与方法等也都是“孔步亦步,孔趋亦趋”地模仿美国大学。

1918年初,张煜全继任校长后,在全体教职员会议上通过了设立“大学筹备委员会”的议案。1920年伊始,张煜全将委员会的工作计划呈报给外交部,并计划自1930年起停招中等科一年级新生,决定将高等科四年级改为大学一年级。就在1922年,由于各种原因,曹云祥接任校长一职,成立了关于清华校务的“调查委员会”,并积极研究改办大学事宜。1923年,曹云祥从学校经费方面着眼,制定出了一个“十八年(1923-1940)计划”,筹划逐步改办大学的具体方案。从1924年秋天起,清华大学停招留美预备生,改办大学的计划也因此才由计划阶段进入实施过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