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名人风采
“北大人”这个光辉的名字不仅代表着优秀与才华,更代表着勤奋和责任。北京大学的传统渗透到每个北大人的血液里,鞭策每一个北大人不懈努力,为今日之北大与明日之中国而奋斗不息。北京大学是成才的沃土,北京大学是大师的摇篮。北京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精英,同样也有诸多大师为北京大学做出了不朽的贡献,甚至倾注了毕生的心血。
提起北京大学,使人不禁想起蔡元培先生。在1916年12月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之前,北京大学已换过五任校长,并未能改变北京大学的局面,许多人劝他不要就任,以免因改造不好而于声名有碍。蔡元培在孙中山等人的支持下,毅然赴任,对北京大学进行了全面改革:改革北京大学的领导体制和学科、学制设置,创办科研机构;倡导平民教育,首行男女同校。蔡元培先生倡导“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方针,大力引进新人物,不拘一格招聘众家。北京大学依托于此很快展开学术研究、思想自由之风气。他还支持日益兴盛的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赞成文学革命,反对封建复古主义,倡导以科学和民主为内容的新思潮。在他的努力下,北京大学得以迅速成长,并逐步发展成为“五四”时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1917年1月9日,蔡元培发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对学生提出三点要求:一曰抱定宗旨,二曰砥砺德行,三曰敬爱师长,将“抱定宗旨”置于首位。蔡元培指出:“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要求学生从此以后,一定要抱定为求学而来的宗旨:“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以后蔡元培每年在学生开学的时候都要将此重申一遍。1918年他更明确地指出:“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在蔡元培的领导下,北京大学不但聘请左派和激进派人士李大钊、陈独秀当教授,请西服革履的章士钊、胡适当教授,还聘身穿马褂、拖着一条长辫的复辟派人物辜鸿铭来教英国文学,甚至连赞助袁世凯称帝和筹安会发起人之一的刘师培,也登上了北京大学教坛。蔡先生主校以后,许多学者名流来到北京大学,一时人才云集,面目一新。像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都来到北京大学教书。
北京大学的改革虽历经坎坷,但意义极为深远。其改革不仅改变了自身的面貌,而且是我国高等教育近代化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尤其是改革灵魂—思想自由,兼容并包。“兼容并包”倡导的不仅包容不同的学术和学说流派,不同的人物和主张,也在男生之外接纳女生,在正式生之外接纳旁听生。当然,“兼容并包”也并非不偏不倚,而是有所抑扬。由于封建专制思想文化本已根深蒂固,“兼容并包”所包容的主要是资产阶级乃至于无产阶级的新思想、新文化、新人物,北京大学也因此成为新文化运动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心、“五四”运动的策源地,其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教育领域。
还有一位对北京大学影响深远的人物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北京大学第一位校长—马寅初先生。在纪念马寅初的座谈会上,前任校长许智宏院士称其为“永恒的北京大学之光”。马寅初曾经发表《北京大学之精神》的演讲,他提出:“所谓北京大学主义者,即牺牲主义也。服务于国家社会,不顾一己之私利,勇敢直前,以达其至高之鹄的。”1951年5月,马寅初就任北京大学校长。1957年7月,马寅初提出宣传避孕节育以控制人口的“新人口论”。遗憾的是,1958年起掀起了全国性的对马寅初经济理论和人口学说的不公正批判。马寅初因此蒙冤二十余载。但历史最后证明马寅初的理论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还了马寅初一个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