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高宗赵构定都临安,游西湖是少不了的节目。有一天他所乘坐御舟经过断桥,发现桥旁有小酒肆倒颇为雅洁,宋高宗赵构上岸后,发现酒肆的屏风上被人填了一首《风入松》:“一春长费买花钱,日日醉湖边。玉骢惯识西湖路,骄嘶过沽酒楼前。红杏香中歌舞,绿杨影里秋千。暖风十里丽人天,花压鬓云偏。画船载取春归去,余情付湖水湖烟。明日重携残酒,来寻陌上花钿。”宋高宗赵构看了很久,问是谁写的,答曰是一个叫俞国宝的太学生的酒后之作。高宗赵构不在意在此情况下一个学生为何不抒发忧国忧民的感情,反而说:“此词甚好,但末句未免儒酸。”他把“明日重携残酒”改为“明日重扶残醉”,还让俞国宝“日予释褐”——也就是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苏州的吴江桥上也发生过宋高宗赵构赏词的故事。据说绍兴年间吴江桥的桥身上,忽然惊现一首《洞仙歌》词。词意高旷豪迈、激愤归隐,书法潇洒飞舞、缥缈纵逸,被坊间百姓传为“神仙吕洞宾”所作:“飞梁压水,虹影澄清晓。橘里渔村半烟草。叹今来古往,物是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雨中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屋洞天无锁。认云屏烟障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宋高宗赵构将这首《洞仙歌》稍微阅读几遍后,不屑地说:“这哪里是什么神仙吕洞宾的作品,分明是一位福州秀才所作嘛!”并进一步解释:“从韵律来看,这首词上片用韵‘晓’、‘草’、‘老’,下片用‘帽’、‘过’、‘锁’、‘扫’作韵,‘过’、‘锁’是福州口音。”后来,据文人考据,此词确是福建进士林外所作。
《全宋词》载有宋高宗赵构的十五首《渔父词》,据其自序说,作于绍兴元年七月十日。当时金兵追击,赵构逃至会稽,无意中阅览到黄庭坚作的《渔父词》十五首,皆依照张志和的《渔父诗》故事。赵构一时兴起,也作了十五首《渔父词》,“戏同其韵”,赐与身边的近卫军将领辛永宗。宋高宗赵构的《渔父词》虽然只是游戏之作,却清丽脱俗、淡雅如水墨画,“清新简远,备骚雅之体”,在历代帝王的词作中都系上乘之作。在逃亡之中还有如此诗兴,果然是“有其父必有其子”。
宋高宗赵构和他的父亲宋徽宗赵佶一样爱好广泛,除了书画诗词之外,他对音律和围棋也很感兴趣。南宋政府逐渐在江南站稳脚跟之后,他一度沉迷于音律,甚至以每天一两金的高价请琴师黄震入宫为自己演奏。不过黄震收入虽然高,却并不将自己的琴技传给自己的儿子,宋高宗赵构很好奇,便问黄震:“是不是因为你儿子天资不够所以才不将技艺传给他?”黄震却回答:“像您这么慷慨又喜欢音律的皇帝,几朝几代才会出现一个啊!”这句话说得客气,实际不免暗带讽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