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开创“弘治中兴”的仁君,朱祐樘是极其刻苦好学的一位,他做太子的时候,每逢读书上课,听讲都格外专心,也极其有礼貌。老师讲课出现错误,他并不当场指出来,而是用沉默的方式来提醒老师,既坚持自己,又尊重老师的尊严。而他对于文臣的礼敬,也从此终其一生。
朱祐樘与父亲朱见深有一个相同点,就是善于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但两人的不同点是,朱见深经常只听不做,朱祐樘则只要觉得对,就立刻做。《明史》上对他记录非常多的就是他的“勤于纳谏”,比如吏部尚书王恕要他把全国各地官员的名字贴在皇宫柱子上,以便随时查阅,朱祐樘当天就贴上了。兵部尚书马文升要朱祐樘节省宫廷开支,朱祐樘立刻下令,从当月的开支开始削减。礼部尚书丘浚给朱祐樘上《大学衍义补》,朱祐樘阅后很高兴,立刻下令福建地区刻印,全国发行。外表温和的朱祐樘,做事却是个风风火火的人。
朱祐樘执政时代,和父亲朱见深相比,最大的差别就是效率。“弘治中兴”时期,中央政府机构有明文规定,对已经熟悉的奏章,处理时间不能超过两天,对不熟悉的奏章,处理时间不能超过三天。对需要不同部门联合处理的奏章,处理时间不能超过十天。特别重大的军机事件,处理时间最多宽限五天。朱见深在位时代人浮于事的局面,一度大为扭转。
被看做“守成之君”的朱祐樘,在位期间做的最重要改革,就是“折纳银钱”制度,即在收取赋税时,允许农民将应缴粮食中的一半,用白银来充缴。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制度,从弘治五年(1492)实施开始,就极高地提高了政府税收。而且在之后的近百年里不断完善,到了八十年后的万历时代,它有了一个著名的称呼--一条鞭法。
朱祐樘得到后世称颂的,除了他的勤政与人品外,就是他对文臣的优礼,比如他极其信任的左都御史戴珊。弘治十八年(1505),朱祐樘接见戴珊时,特意赠给他一锭白银,并解释说,这一点钱,多少能够表彰戴珊的廉洁。皇帝给臣子送钱,明朝并非首例,但仅为表彰道德,确为首例。戴珊晚年,多次请求退休,朱祐樘对戴珊说:“我把天下大事交给你,就像对待家人一样,而今太平盛世尚未实现,怎么能说走就走呢?”闻言的戴珊流泪说:“我只有死在任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