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4日的下午,我写完这本书初稿的最后一个字,沉浸于一种纯粹的幸福感中。这幸福感如此巨大而令我不能自已,我必须走出门去,将它放到大街上,放到天底下。
这一天是周日,也是北京空气污染指数令无数人惶恐和诅咒的一个日子。而处于幸福感笼罩中的我,在阴霾中无目的地健步如飞,对于空气的污浊毫无感觉。
坦率地说,在写这本书之前,我并未预料,这个写作的过程会给我带来这么大的精神收获。
写作的过程中,挖掘十几年来我与孩子所经历的一幕幕、一桩桩,我数次痛哭。有伤心的哭,有感动的哭,有幸福的哭,也有愧疚的哭。哭过之后,情绪得到疏解和调整,我才能平静地接着往下写。而我书中的情感却是非常节制的,因为我并不想通过煽情而赢得读者的眼泪,这不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我只是想说明,我对这本书的信心首先源于它的真——叙事的百分百真实与情感的百分百真挚。而这种真,既源于我15年(从怀孕到孩子14岁)的丰富经历——所有“原材料”都是原生的、鲜活的、具体的,也源于我的全情投入。
这种全情投入的状态,使我变得“一根筋”,对写作之外的所有事情都麻木起来。就在初稿进入尾声的日子,我的工作上出了纰漏,我所负责的报纸版面出现了一个较大的错误,几乎损害到我在6年的编辑工作中建立起来的敬业、专业的良好形象。我深知,这是因为我“心在别处”。对此我非常惭愧,对于部门领导含蓄的批评也心服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