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1)

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快速的,每天的人和事缠绕着周身,繁忙而疲惫;我们在向前冲,却无法知晓前方的风景,重要的是只剩下冲;我们号称享受着过程,而内心纠结的只是那个结果。目的、手段、策略、权谋已经让许多现代人的生活越来越像一台机器,机械地重复着昨天的生活。

在这种繁忙的生活中,有点休闲,有点乐趣,有点调侃,有点谈资,不必认真,不必执着,随时随地,信手拈来,简单直接……这是许多人的梦想,是强烈的需求,是默默的渴望。而这些说起来简单的东西需要有一个技术的牵引与迎合,这就是移动互联网。不是它带来了一个新的生活世界,而是顺应了人们的需求、渴望与梦想,满足了一种新生活方式,从而造就了这个新世界。

移动互联网对生活的渗透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早上起来看看新闻、看看好友动态、看看微博的回复,成为许多人每天的生活起点;公共交通工具上一排排目光盯着手机的人们早已成为人们习以为常的景观;工作辛苦时,拿起手机切切西瓜、战战僵尸是缓冲心情的好休闲;外出时看看足球、点点视频不耽误任何爱好;回到家中,靠在沙发上,玩着微博、听着电视成为习惯;等人时、无聊时、厕所中,手机与平板电脑成为伴随的伙伴;抱着手机,直到困意袭来,牵引到梦中……

有人说:一个人不用移动互联网不会死,甚至完全可以忽视它的存在。但是有了它,你的生活会在简单中寻求快乐,会在常规的日常生活中寻求梦想。

移动互联网,本质上带给了人们一种宁静中的随性,一种常规中的畅想。

实际上,人们不怕繁忙,不怕吵闹,不怕身体的劳累,怕的是心的劳累,移动互联网对人们生活的最大意义在于解除心的疲惫,不见面,不通电话,也能舒怀。

我们没有按照一个课题或者报告的思路来梳理我们的研究,而是采用了生活体验与数据分析结合的方式来探究移动生活,我们本身就是生活的一分子,存在其中,体会其意义,建构着思想。记得在研究生的课堂上,我说过:“如果不在微博中随心所欲地侵润半年以上,就不要谈微博,更别谈微博研究。”一个道理,研究移动互联网,必须遨游其中,才能分析出生活的真谛。我们分析的不是移动互联网,而是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研究提出了三个主要的新的研究方法:族群、历程扩散和深描式数据分析。听起来像是横空出世、造就概念、玩概念,实际上是思想、思路与解决问题方式的巨大变革,是方法论的变化。

族群的概念是新的,但是大家都熟知营销学中的市场细分,族群就是在市场细分概念的滋养下形成的分析思路。互联网,你来、我来、他来,但是你我他有不同的目的,不同的想法。揭示不同群体的行为模式,找出小群,甚至微群,都是对人们行为认识的进步与拓展。太多的人拿着移动互联网增长率的数据大谈未来趋势,拿着简单的数据挖掘的资料(不是分析)去指导营销,以大海捞针的方式去做所谓的精准,实际上只能沦为像群发短信一样的骚扰。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是在无规律的长尾中瞎转,怎么可能带来价值呢?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数据显示50%以上的人参与移动社会化媒体,拿这个数据去营销没有任何精准性,而总人群中2%的用户非常喜欢用IPhone,并且这个人群具有同样的特点:年龄为30~45岁(成熟)、女性、白领,这样营销价值就大了,不用去@任何人,贴近这个人群的生活形态去营销,效果就非常好。虽然2%很小,但由于人口基数大,其市场广阔;而50%看似很大,但人群差异也巨大,无法统一营销。族群的思维是:小的是美好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