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出类拔萃(7)

一天,纯如告诉我们,她发现美国杂志编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Magazine Editors)资助了一个暑假实习项目。该项目为期10周,在暑期送年轻的新闻系学生到三四十家美国本土商业杂志如《新闻周刊》《时代》《读者文摘》等接受训练。通常每个大学的新闻系只有一个学生可以入选,这个人通常要得到院长或系主任的提名推荐。如果提名被接受,这个学生就会被派往参与这一项目的杂志。纯如说这个暑期实习项目对她来说是最好的锻炼机会,打算申请。下一年暑期实习的申请截止日期为12月。

12月的时候,纯如还未正式转入新闻系,要等到下学期开始才行。不仅如此,系主任也只能推荐本系的学生。纯如担心自己是否符合资格。于是,她打电话给美国杂志编辑协会,询问是否还有其他可能。孤注一掷之下,她甚至找到了英语系主任。纯如之前选修了几门英语系的课程,和那里的几位教授很熟。她的英语文学和修辞学课程成绩很好。不知到底用了什么办法,纯如居然成功说服英语系主任为她向美国杂志编辑协会写了一封推荐信。纯如将申请表和一篇解释自己为什么想要申请这一实习机会、为什么这件事对她如此重要的文章一同寄出。

在此期间,纯如对自己的未来并不确定。她雄心勃勃,但也缺乏耐心。1988年1月,大三寒假期间,纯如请求我们开车送她到芝加哥参观《芝加哥论坛报》(Chicago Tribune)。走在芝加哥市中心凛冽的寒风中,纯如一直在抱怨。她抱怨我们住在厄巴纳而不是芝加哥这样机会众多的大城市里。她问我们为什么如此满意自己平静的生活,一点风险都不肯冒。这是绍进和我第一次跟她吵架,因为我们很惊讶她居然会说这些话。纯如以前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们,即使是现在,我仍不明白那时候是什么让她如此不开心。后来,纯如向我们道了歉。但是现在我回想起来,她那时就像蚕蜕皮一样,她长大成熟了,走向人生另一阶段,但她太过急躁了。

拜访《芝加哥论坛报》后,纯如说服编辑,让她担任伊利诺伊大学的校园通讯员。大三第二学期,纯如不仅为《伊利诺伊人日报》撰写新闻和评论,还要替《芝加哥论坛报》写校园新闻。

1988年2月1日,我一到实验室,学生们就拥上来告诉我,纯如写了一篇题为“神秘崇拜者”的小说,发表在当天《伊利诺伊人日报》的特写版面上。这个故事很长,标题字号很大,文章旁边还画了一颗巨大的红心。这是一个校园爱情故事。现在,纯如的文章经常出现在《伊利诺伊人日报》上。她不光写新闻、剧评和短篇小说,还写书评——据我所知,这可是她的至爱。这时候,我实验室里的学生和同事都知道我有个正上大学并且为《伊利诺伊人日报》撰稿的漂亮女儿。一些学生告诉我,他们喜欢看纯如的文章,非常想一睹她的真容。

从1988年2月到5月,作为一名校园通讯员,纯如为《芝加哥论坛报》发去无数关于伊利诺伊大学的校园新闻。但其中最感人的要数玛利亚·卡莉尔(Maria Caleel)的故事。玛利亚是伊利诺伊大学兽医系的一名一年级女生,1988年3月6日被人谋杀。那天一大早,一向是个夜猫子、很少早起的纯如异乎寻常地打来电话。她声音颤抖着说,刚刚接到《芝加哥论坛报》的来电,让她收集关于这名被杀学生的信息。因为香槟–厄巴纳是个相对安全的小镇,我们对这个消息也深感震惊。纯如告诉我们,她得马上开始工作,想要借用我们的车。她作为一名记者的投入和热情已经一览无遗。关于这起谋杀案的文章发表在3月8日的《芝加哥论坛报》上,纯如作为供稿人之一,名字也出现在文章结尾处。多年以后,杀害玛利亚·卡莉尔的凶手仍未找到。玛利亚的父亲是芝加哥著名美容医生,他悬赏重金征集找出凶手的线索,但直至今日这桩案子仍未告破。纯如在许多年后仍会偶尔提起玛利亚·卡莉尔这桩案子。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