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再见了,谷登堡(2)

★★★

1985年,人民日报印刷厂的技术改造被提到了日程,这是印刷专项中“七五”计划的一个重点项目。一番考察后,人民日报社选择了美国的HTS。

经委协调小组很有针对性地提出:引进的“系统一定要以实用性为前提,且不可买一套用来作研究开发的系统,否则花了巨资买一套停停打打用作研究的设备将是很大的浪费”。

1985年7月1日,中国仪器进出口总公司代人民日报社与之签约。合同规定HTS将在1986年底交货,并完成安装调试。合同总金额为425万美元。

加里洪先生说,一定会按期交货使用,否则愿意接受高额赔偿。

但是,他们低估了汉字的魔力。

1986年3月,HTS第一次提出修改合同,主动要求增加了不少更高端的硬件设备。

10月,HTS公司第二次修改合同,申明不能按时交货,因为中文报纸编排软件遇到困难,不能按时完成,要推迟三个月,将在1987年3月底交货。

1987年3月底,HTS再次提出要将交货日期推迟三个月。

三个月又过去了,美国方面还是没有任何动静。人民日报社和中仪进出口公司不得不通知加里洪先生到北京来谈判,“否则将诉诸法律”。

总裁先生来了,但依然信心满满。

“我们愿意承担全部责任,我们没有想到中文编辑软件那么复杂。不过,现在有希望了,我们招了一名软件专家,他对中文处理非常在行。再给我们三个月,我可以保证在9月底完善整个系统,达到验收标准。而且,我们愿意赔偿违约的损失。”

加里洪所说的赔偿,包括增加31万美元的设备和价值11.5万美元的配件、延长系统保修期、增加HTS技术员现场服务等。

但是,直至1987年底,HTS还是没有取得任何进展。

双方再次坐下来重新谈判,最终,双方约定,1988年6月底为最后期限,超过这个期限,HTS必须赔偿全部损失。

最后的期限过去了,人民日报社从新泽西州将系统的全部硬件运回中国国内,充抵首付款。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