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未名湖的躁动(3)

★★★

王选从不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传统中国知识分子。硅谷的崛起,中关村的嬗变,他都一一留意其间。从1975年加入“748”工程,十年中,王选与他同时代教授研究员最大的不同,就是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的对技术应用的渴望以及为此所作的努力,尤为可贵的是,在各种艰难的环境和条件下,他从来没有放弃这种努力。为达到目标,他抛弃了他这一代知识分子常有的清高,却保持了他这一代知识分子最可贵的科学理性。

到了1984年的时候,他已经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汉字激光照排机技术的产业化,他希望他所在的北京大学也能够将其数以百计、数以千计的科研成果,不仅停留在科学的桂冠上炫人眼目,不仅束之高阁,不仅只是晋升职称的垫脚石,他希望它们放下身段,走向应用,走向产业化,为民族产业的振兴出一份力量。

未名湖畔,柔弱的春风吹皱一湖碧水。那是6月11日,王选遇见校长丁石孙,丁在1954年王选入校的时候,就已经是他的老师了。

“丁校长,北大应该成立科技开发公司。”他对丁石孙说。

两天后,北京大学召开校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会议的专题就是校办产业,那天来的人很多,各个理科系、研究中心研究所的相关人员都到了,会议在办公楼103会议室召开,据说那天那个会议室坐得满满的。为了这个会,王选认真地作了准备。

王选发言说:“北大的重点是培养一流人才,应该发展基础理论,但也需要发展高新技术,比如计算机技术。现在硬件没有招生,软件情况也不乐观,可以运行的系统很少,许多教师没有摸过微机就敢讲课,教学水平严重受限。北大应该重视应用,支持搞应用的项目。”

陈堃銶后来回忆说,“文革”时北大有一个药厂,还有一个灯泡厂,但打倒“四人帮”后就解散了,很可惜。“当时丁石孙当校长,很想做事情,但是学校没有钱,没有条件。王选就想,能不能把那些散兵游勇组织起来。”

在6月13日的那个会上,王选正式提出了建立科技开发公司的建议,“吸收北大的一些散兵游勇”。

当年的王选,不也是北大的散兵游勇吗?创新能力常常就在这样的边缘地带和边缘人身上迸发。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