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王选的抉择(17)

1976年4月,王选获悉邮电部杭州通信设备厂研制成功报纸传真机,分辨率为24线/毫米,已经在《人民日报》应用。王选看了这套设备后,大感惊喜,幅面宽、分辨率高、对齐精度好,而且这套设备已经投入使用,是成熟的设备。

但是按照王选的设计要求,传输设备的分辨率应该达到29线/毫米,而且杭州传真机采用的光源是录影灯,输出质量不佳。不过与三代机的CRT输出设备的困难相比,杭州的报纸传真机“实在太吸引人了”。王选欲罢不能。

山重水复,岩壁嶙峋,前路莫测。王选左冲右突,终日在实验和思想的逻辑中盘桓,直到有一天,一道直觉的闪电击中了王选——“激光”二字让王选豁然开朗。如果把报纸传真机的录影灯改成激光光源,不就能变成激光照排机了,国外不也正在研究激光照排机吗?

光学家张合义肯定了王选的方案是可行的。

“1976年时国外尚无激光照排机的商品,但国内在高精度传真机研制方面已积累了多年经验,激光扫描分辨率高和幅面宽等突出优点强烈地吸引了我,但逐线扫描不能改变光点直径和扫描后不能停顿的特点又使控制器的设计难度很大。‘需要’和‘矛盾’正好促使新方法的产生,我的逐段形成点阵、逐段缓冲、四路平行输出等方案就是被逼出来的。”

在这样的风云际会中,王选作出了一生中第四个重要抉择:跳过第二、三代照排机,直接研制当时尚无商品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王选终于发现,当汉字的数字处理技术与激光对接,汉字照排系统或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境界,在这一境界中,我们终于可以绕过材料学的短板、绕过光学仪器的短板,超越别人的路径,而直插巅峰。

几乎过了整整20年,王选才再一次领悟到,他的这次选择绝非偶然,超越不仅是可行的,而且是有规律可循的。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