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穆宗长庆四年(公元824年),白居易是年已经五十三岁了。这年五月,他杭州刺史任期满,离开杭州,除太子右庶子。不久后,白居易返回洛阳,自求分司,于是授予他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乐天一开始住在洛阳东南方向的履道里,那是已故的散骑常侍杨凭的宅子,买房子的时候钱款还有欠缺,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拿了两匹马抵债。白居易此时已过知天命的年岁,半生颠沛流离,饱受羁旅之苦,终于能在离京城不远的地方安定下来,殊为不易。念及这房子确实不错,清幽娴静,花费颇巨也便罢了。《旧唐书·白居易传》中就有记载,说它:“竹木池馆,有林泉之致。”清代著名地理学家徐松也有按语云:“居易宅在履道西门,宅西墙下临伊水渠,渠又周其宅之北。”包括白居易自己,也在当年写下一首名为《洛下卜居》的诗来对它进行描述:“遂就无尘坊,仍求有水宅。东南得幽境,树老寒泉碧。池畔多竹阴,门前少人迹。”可见那宅子环境着实不错。有老树,有寒泉,有清池,有竹林,对于历经世事磨难的乐天来说,是颇为向往宁静淡泊的生活的,他想要跳出官场是非之地。既然无力相抗争,又不愿同流合污,那不如远嫌避祸,求得一己之安。而这儿实在是个放松身心,享受生活的好地方。在这宅子住了一段时间后,他似乎又有所开悟。于是在竹林下,清池畔,他又有一篇七言律诗佳作问世——《池上竹下作》:
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
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
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
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
诗的首联是对自己居所的直接描述,“穿篱绕舍碧逶迤,十亩闲居半是池”,贯穿了篱墙,环绕着屋舍是满目的萋萋碧草,一片盎然绿意,足有十亩之广的庭院里一大半为池塘所占。环境如此清幽,更难得的是主人的心情也是如此悠闲,“食饱窗间新睡后,脚轻林下独行时”,吃饱睡足之后,推开窗一看,美不胜收,更是精神百倍,这便出门,脚步轻快,独行于竹林下,无忧无虑,不思不想,好不轻松自在、惬意万分啊!而后跳出写景,直接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感:“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何必悠悠人世上,劳心费目觅亲知?”水性淡泊,可为益友;竹子虚心,可为良师。既然有如此良师益友,我又何必劳心费神地在世上寻觅亲朋知交呢?有水和竹即可!此两联切物切景,合情合理,最后还对世态人情暗蕴了一种绵里藏针的讽刺,着实巧妙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