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心灵、思维、意志等人类意识活动的探索反映在西方大量的电影中,对精神世界的探索,在西方似乎已经成了一个长久的题材。1960年希区柯克执导了《精神病患者》,而大卫·芬奇的《搏击俱乐部》则是最近这一题材的佳片,其间还有郎·霍华德的《美丽心灵》、大卫·科南伯格的《蜘蛛》、伊恩·索夫特雷的《K星来客》,以及《神秘窗》、《机械师》、《致命ID》等。法国有《高压电》,墨西哥有《潘的迷宫》。另外,克里斯托弗·诺兰的《记忆碎片》用眩目的倒叙手法把一个失忆的人展现得颇为吸引眼球;好莱坞天才编剧查理·考夫曼的《美丽心灵的永恒阳光》也讲述了一个失忆的人,把永恒的爱情故事与失忆融汇一处,赚得不少眼泪。这类影片也成了一系列,如《波恩的身份》、《我是谁》、《初恋50次》、《特工狂花》、《我脑海中的橡皮擦》、《灵幻夹克》、《鸳梦重温》等。
《半梦半醒的人生》就展现了一个无限循环的梦境,且梦中有梦,无论你怎样醒来,其实都是在另一个梦境中。
一些高深的物理学理论,如“虫洞”,也是拍电影的好题材,这方面好莱坞早已有很多作品,如《死亡幻觉》、《时空线索》,惊悚片《雾气迷蒙》、《蝴蝶效应》等也使用了这一概念。
时空转换、不可思议的种种变化等,有些是涉及到高深的相对论,有些则是对未来科学的幻想,如《亲爱的,我把孩子变小了》、《隐形人》、《蜘蛛侠》等。
2010年1月4日,美国的3D电影《阿凡达》登陆中国内地,成为该年度首个进口大片,许多影院两日内票已经销售一空,许多国产贺岁片纷纷“让道”,推迟档期,避免与《阿凡达》争夺票房。
此时,如果你仅把《阿凡达》看成一个赚钱的科幻电影那就又错了,实际上,美国推出《阿凡达》的意义不仅是赚一笔,而是要利用3D技术率先占据市场,保持美国电影制作技术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