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如今很多人都以为,幸福,其实是这样一个“人”——“他”至少有着一张硕士文凭,有着一套写着自己名字的房子,有着一份体面的工作,有一辆车,有一个和他条件相当的伴侣,有很高的地位,有很大的权利,有……可我闺蜜团的女子依然相信,我们要找的那个人,是愿意放弃奢华和我们选择真正的宁静和幸福的人。
这令我想起一件事。前两日家中买了一台新空调,父亲睡觉时一定要把温度开到25℃以下,哪怕冻得要盖被子也乐此不疲。他说,买个空调,不冷一点儿,买它岂不是浪费了它的价值?
而我们都觉得,哪怕就是开到29℃,只要我们不觉得热了,它的价值不就体现了?
那一瞬间我明白了两代人之间为什么有隔阂。因为他们在心中,给幸福设定了一个标准框架,如果不符合这个框架,必然就是不幸福的。但是我们这辈人之所以还爱着这个世界,还没有完全恨它,就是因为,这个世界的规则就是没有规则。我们有权利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一定就是体面的生活。北大毕业的学生,卖猪肉也好,做科研也好,觉得开心就好。
可我们的世俗,为什么一定要把自己标准化了的幸福观强加在每一个人身上呢?正如肯德基普及了,中国菜却不能够标准化一个道理。我们的幸福不能像肯德基那样可以“盐几克”、“油几克”,而是“盐适量、味精少许”。
适量与稍许,我们各有标准。关于幸福,我们各有标准。
有情侣开车出门,必然将路边的空塑料瓶捡起来丢进后备箱,集得多了就去卖个几块钱。被人嘲笑:科技致富啊!开着车捡废品!我们为什么不能捡呢?因为我们买得起车,就不能捡废品了?不是的。我们觉得开心,我们觉得幸福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