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虎上将”之李经梧(2)

解放前有一年,李经梧回山东老家省亲。母亲对久别的儿子总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就连在自家小磨房干活也是边干边唠。那拉磨的牛是挺有灵性的畜生,一听到两人唠嗑,就停下不走,母亲吆喝一声,它就迈动脚步,但两人一说话,牛又站住不动了。母亲生气地让儿子打牛几下。李经梧一只手扶着磨盘边缘,另一手操起草料叉子。他手中的叉子刚举起来,那牛见要挨打,便突然往前走。李老师扶在磨盘边上的手受力,顿时失去了平衡,顺着磨盘旋转方向,踉踉跄跄向前跌去,险些仆倒。立时,他领悟到这不就是赵铁庵老师授给自己的《太极拳秘笈》中的“太极圈”么!“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摧急缓,云龙风虎象周旋。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这段《太极拳秘笈》歌诀,李老师不知读了多少遍,可以倒背如流。经过老牛这一拉,磨盘这一转,却使他从中妙悟了太极拳道的精奥:太极拳练的就是一个圈,讲究以腰为轴,这个轴如同磨盘的轴心,磨在原地转,轴心没有动,然而磨盘的转动就会把与它相斥的任何力量顷刻化去。

1956年,在全国武术运动大会上,李老师获得了最高荣誉金牌奖。当时赛制规定运动员赛前不能推手较技,怕出现伤害事故,赛后可相互切磋。就在获奖后,他同一位老武术家切磋推手中,对方欲用大方法牵制李老师双手,使之掀脚拔跟,再顺势前挤令其向后跌倒。就在对方施用势的一瞬间,李老师顺势随进,已感觉到对方失重欲倾,所谓“拔跟”了。如此时李老师微微发放,即可立时将对方跌出,但经梧老师却就此收手。围观各方各派名家都已看清了“门道”,对先生的高尚武德无不表示赞许和敬仰。

50年代中期,李师经常去北京锥子胡同河北省驻京办事处看望河北省重工业部赵衡部长,并向他传授陈式拳。当时,作家冯志正在那里写《敌后武工队》这本书。冯志本人就是一位深谙武术,身手敏捷的老敌后武工队员。因大家经常见面,互为朋友,说话也不介意。冯志见赵衡学的是太极拳,就说你们练的那拳实战用处不大。赵衡不无风趣地说:“那你跟李老师试试。”冯志使出自己拿手的功夫直取李老师,李老师用掩手肱捶式,以左手拦开对方右手攻势,右手缠住对方左腕,顺势牵抖,对方瞬即双脚离地失去平衡向墙上跌去。就在这一瞬间,李师上前一步,又把冯志拉了回来。三个人开怀大笑。冯志自知不是对手,从此对太极拳不再小看,也对李经梧的武技佩服得五体投地。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