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距离

在评估军事成本时,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与部队机动能力和给养相关的军队的地域行动跨度。马丁·冯·科雷维尔德在他的军队后勤经典研究著作中认为,在17~20世纪早期,军队的供给方式并没有真正的突破。从1692年的蒙斯战役到1914年的蒙斯战役,“军队只有不断地行进才能得到给养”,他们靠购买或偷窃当地物资维生。在这方面,铁路对战争的实际影响也远没有当时许多人以为的那么大。而1914年后,“军事器械……最终取代了原始兵器,成为军队的主要消费物资。结果导致战争……戴上了盘根错节的供给线的镣铐,束手缚脚,最终成为原地屠杀的机器”。演绎这种静态的、器械化的作战方式的极佳例子为帕斯尚尔战役,在为期19天的先期轰炸中,12万名英军枪手射出了430万枚子弹,或者说扔出了107吨炸药,之后在步兵进攻战中以每平方英里8 222人阵亡的代价,拿下了45平方英里土地(据J·F·C·福勒的统计)。

虽然二战中军队机动化有所提高,但弹药和军需品负担的不断加重,导致再好的军队也难以充分利用各种运输手段的最高速度。隆美尔1942年在北非意识到:

一支军队想要经受住战争的考验,首要条件就是要有充足的武器、汽油和弹药。事实上在正式开火前,军需官之间的交战已经开始,这也决定了之后的战事。没有枪,最勇敢的战士也难有作为,没有充足的弹药,有枪也是徒劳,而在运动战中,没有装足汽油的运输车,枪弹也无法得到运送。

正是未曾预料到军需“摩擦”问题,最终使德军在1941~1942年向苏联纵深推进时停住了脚步。而在1944年8月底9月初,虽然天气条件与基础设施状况大有改善,但英美盟军在向德国挺进时也因为军需问题而受阻。在当时的战争阶段,美国一个作战师每天要消耗650吨给养,在法国共有22个美国作战师,一天需消耗1.43万吨给养,但一辆军用卡车只能载重5吨,随着供给线从200英里拉长到400英里,挺进部队的供给从每天1.9万吨降至7 000吨。美军被迫放缓速度,导致它无法充分发挥兵力、火力及空中优势。

战争的最后阶段印证了把大量兵力分配到后勤而不是前线的重要意义(德国和日本一直以来都低估了它的重要性)。德军中战斗人员与非战斗人员的比例为2∶1,在欧洲战场,美军相对应的比例却是1∶2。在太平洋战场,日军的配置比例为1∶1,而美军每个前线战斗员背后有18名非战斗人员为他服务。(图2中,战争后期,英美军事人口的高占比中包括了许多身着军装但远离前线的男女。)

而海空运输的进步很大程度上缓解了这个年经日久的供给难题。有人担心,蒸汽机的发明会给“大英帝国的海上优势以致命一击”,但结果却并非如此。蒸汽机使得英国即便面对空前的广阔疆域仍能实行有效控制。1815~1865年,英国以每年10万平方英里的速度扩张。1860~1909年,英国国土从950万平方英里扩大到1 270万平方英里,相当于地球陆地面积的1/5。英国只有一支规模相对较小的军队,稀疏地部署在20个大卫戍区,若不是英国海军舰艇在数量、 速度、射程和火力上的迅猛发展,要控制如此广阔的疆域是不可能的。1857~1893年,英国到开普敦的航行时间从42天缩短到19天,同时蒸汽船的总吨位翻了一倍。而电报的普及加速了信息的传递,伦敦和拉各斯之间建立起第一根电报线,其后10年间美国外交部发送到那里的电文数量增长了4倍。历史学家J·R·西利惊叹道:“蒸汽机和电力消除了地域距离。”

与英国上述情形相似,美国在20世纪后半叶的全球霸主地位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它雄厚的海空军事实力,更不用提它的洲际导弹了。的确,“冷战”期间美国所保持的常备军人数与总人口之比,要比维多利亚时期的英国高出许多,而且英军也没有陷入过类似越南战争这样的持久战泥沼(虽然布尔战争曾一度有这样的趋势)。但是20世纪90年代,美军逐渐成为维多利亚时期英军的角色,即对手实力远不及自己,“沙漠风暴”战争就像是恩图曼战争在今天的重演。战舰和飞机执行了美军在海外的大部分军事行动。1999年美国反塞尔维亚的科索沃战争中,有一则报道很好地印证了这点:飞行员驾驶“隐形”轰炸机从美国密苏里州诺伯诺斯特基地起飞,对贝尔格莱德狂轰滥炸之后,还能及时赶回家吃比萨看球赛。这类飞机造价为22亿美元,看起来极为昂贵,但是与美国国民生产总值相比,比(英国1906年建造的)无畏战舰(每艘造价250万英镑)便宜许多,而两者的作用却是类似的。想到西班牙在木质战舰的年代要维持它对南美的控制是多么困难时,我们可以再次认为军事科技降低了战争成本。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