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商业动机,好莱坞并无意得罪他国;然而,动作片需要强烈的戏剧冲突,必须有坏人做坏事,否则英雄无法闪光。好莱坞有几大对策:一,动漫化:如果英雄是蜘蛛侠蝙蝠侠,坏人肯定也不需要真实的国籍或民族。二,模糊化:虚构一个国家或者将地域民族色彩淡化,让他国观众无法对号入座,即便可以对号入座,在法律上仍可以推卸责任。卓别林拍《大独裁者》,把德国和希特勒改成托明尼亚和兴格尔。即便如此,他仍冒了很大风险,因为当时德国和美国尚未开战,英国因绥靖政策明令禁止该片上演。(待影片公映,时局已发生变化,烫手山芋成了宣传利器,票房也传来捷报。)三,自我牺牲:把所有的恶行全部揽到自家身上,小喽啰或许是别国的,但终极坏蛋是美国“革命队伍”里的一分子,如疯狂科学家、大法官、大企业主、高级政客。在银幕上,美国总统涉嫌谋杀次数之多,使得这一招早已失去惊世骇俗的效果。《第九区》深谙此招,尼日利亚黑帮虽然凶巴巴,但最大的反角是南非政府及军人。
近日国内流行潜伏类型影视剧,如电影《风声》的噱头便在于谁是好人。我曾猜里面最坏的可能就是潜伏者,发现这招不灵,因为那属于好莱坞逻辑。在好莱坞影片里,职位最高的好人通常是最大的坏人。问题是,这些招数用多了,就会变滥,就不能制造惊奇。这年头,谁也得罪不起。赵本山开个玩笑,残疾人会抗议。喜剧已如此,更甭说动作片了。
经典恶棍解析
2003年,美国电影学院(AFI)评选出50大英雄和50大恶棍。值得注意的是,英雄中有13位是真人(拍档组合算一个人,如虎豹小霸王),而恶棍中仅有4个是真人——排第15位的《辛德勒的名单》中那个纳粹、排19位的《叛舰喋血记》(Mutiny on the Bounty,1935)中的布莱船长、排32位的邦妮和克莱德(即《雌雄大盗》主人公,但我怎么看都觉得这两位是被当做英雄塑造的)、费·唐娜薇在《亲爱的妈咪》中扮演的“老一辈表演艺术家”琼·克劳馥(排41位)。
反之,神话、童话中的大坏蛋占据着大得多的比重:《绿野仙踪》中的坏女巫、《白雪公主》里的皇后、《异形》中的异形杀手、《小鹿斑比》中的人、《终结者》第一部中施瓦辛格扮演的机器人、《世界之战》中的火星人、《德库拉伯爵》中的主角、《101条斑点狗》中的女主角、《猛鬼街》中的猛鬼、《蝙蝠侠》第一部中的小丑……这些角色都坏透了,却没有深度。能成为经典形象,靠的不是深度,而是光彩。通俗地说,坏得太有趣了,完全符合我们的童心。
还有几个坏蛋虽然是人类(或未拟人化的动物),但跟神话人物没什么两样,如《帝国反击战》中的Darth Vader[ Darth Vader,中译名为达斯·维达,旧译为黑武士或达斯·瓦德,原名天行者阿纳金(Anakin Skywalker),是电影《星球大战》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编者注]、《驱魔人》中着魔的小女孩、《大白鲨》中的鲨鱼、《虎胆龙威》中艾伦·瑞克曼那个角色、早期007中的金手指。基于意识形态的“坏人”有没有?有!但不多。50大经典形象中只有《辛德勒的名单》中的纳粹以及《谍影迷魂》中的女潜伏。这两个角色若换一个国家来拍,或许就成了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