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 在周黎明背后

 好莱坞电影的确是横亘在各国民族电影门前的一座大山。无论在电影文化历史悠久的欧洲还是亚洲各地,好莱坞电影都以强大的美国文化作为后盾,在美国经济的推动下畅通全球。而表达本民族命运生存的各地电影,在好莱坞电影面前无一不面临空间减少、市场窘迫的命运。

记得几年前第一次去台湾,台湾电影工作者感叹到:现在在台湾,连香港商业电影都不卖座了,年轻人只看西片。确切地说,所谓西片其实主要就是好莱坞电影。那时,随着美国背景的影城落户台湾,好莱坞电影几乎占领了台湾电影市场全部的份额。最极端的例子是,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在台湾上画前,宣传片使用的竟然是英语旁白。把一个纯粹中国人创作,在中国取景的武侠片包装成一部来自美国的影片,这背后是因本土电影创作颓败,而衍生出来的文化信心的衰落。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那些经过长期文化禁闭的新兴电影市场,好莱坞电影的出现为当地年轻观众带来美国价值、生活方式及美国梦。

好莱坞电影流水线生产的工业模式背后,很多作品其实都凝聚了对普世价值的连续思考,这些电影往往又能使用最新的电影科技成果,于是你会发现在好莱坞体制内部,不停地会涌现出一个个璀璨的电影作者,有研究者称之为体制内的作者。好莱坞电影的强势之处就在于他们能将一个个复杂的哲学命题——那些涉及人类生存困境,对人类未来做出思考的哲学命题——通过通俗化的方法,变成就算是小学生都能看懂的故事。于是,好莱坞作为整个电影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吸引了来自全球研究者的关注。难怪,无论是在柏林,戛纳,还是威尼斯电影节,每年都会有几部重头好莱坞电影全球首映。

记得我2008年带《二十四城记》去戛纳的时候,那一阵正是《功夫熊猫》首映。作为中国电影导演五味杂陈。熊猫,中国的国宝;功夫,中国的国粹。《功夫熊猫》却是好莱坞制造。现在,有一种观点是:三大电影节越来越向好莱坞电影倾斜了。这种观点其实是错误的,因为对以观察电影发展为己任的电影节来说,好莱坞电影无疑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我们在电影院买票的时候热爱、拥抱好莱坞电影;在各种理论研讨会上却又都成了反对好莱坞的急先锋。谈到华语电影发展的时候,很多人都会提到反抗好莱坞,似乎我们的创作变得因好莱坞而存在,这是一个更大的误区。电影创作原发于作者内心情感。创作不是因为要反对谁而存在。无论喜欢好莱坞,还是不喜欢好莱坞,其实我们中的很多人对好莱坞都理解甚少。记得有一次和陈丹青先生在北京大学做活动,下面有同学高呼打倒好莱坞,丹青老师轻蔑一笑,说:小伙子先别谈打倒,你对好莱坞了解有多少?我告诉你,好莱坞电影有很多牛逼的地方。好莱坞电影牛逼的地方在哪儿?的确,我们不求甚解,研究的非常少。

这是周黎明出场之前,铺陈在周黎明背后的背景。

所以当周黎明携其一系列对好莱坞电影的研究、介绍文章,闪亮登场于中国影评界时,的确有点曙光初现的味道。他在《看电影》杂志的一系列专栏文章,他在各类电视节目做的电影节目,为我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好莱坞电影文化、了解美国电影资讯的窗口。无论你是否喜欢好莱坞,周黎明对我们都是重要的。记忆中他对奥斯卡奖的理解中肯而敏锐,他在《好莱坞启示录》一文中说: 奥斯卡不是电影业的奥运会,但它也不是一个普通国家的内部奖。奥斯卡是从美国的视角看到的全球影业,正因为美国电影产品占据了全球市场的相当比例(而不是多加一个“最佳外语片”门类),才使得奥斯卡具有了全球意义。

今年,周黎明将最新电影文章结集出版,话题还是电影但更能从他谙熟的好莱坞经验出发,扩展到对全球电影工业、本土电影创作的关照。他笔下的“那些事,那些片,那些人”怎么样呢?周黎明在书里等着您呢。

贾樟柯

2011年12月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