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奖励的惩罚,胡萝卜大棒失效了(3)

他还写道:“在夏季,英国有钱的绅士每天驾着四轮马拉客车沿着同样的路线走上 30~50公里,他们为这种特权花了很多钱。可是如果因此付钱给他们,那就把这桩事情变成了工作,他们就会撒手不干了。”

换言之,奖励有时候很奇怪,它汤姆索亚效应:一种奇特的点金术,作用对象为人类行为。这一效应具有两面性,它的消极面是指奖励能把游戏变成工作;积极面是指专就像对人的行为施了魔法:把有意思的工作变成苦工,把游戏变成工作。它通过减少内在激励因素,让成绩、创造性甚至善行都像多米诺骨牌一样接连倾倒,我们称之为“汤姆索亚效应”(Sawyer Effect)。一些有趣的实验抽样调查揭示了这一效应发生的四个领域,同时也再一次证明:科学向左,企业向右。

·奖励让内在动机消失了

德西等行为科学家40年前就发现了汤姆索亚效应。那时候他们还没有使用“汤姆索亚效应”这个词,而是把外在激励产生的反效果称做“奖励的隐形成本”(hidden costs of rewards)。这其实也是心理学家马克 .莱珀( Mark Lepper)和大卫 .加兰( David Garland)1978年编辑的一本研究集的题目。

莱珀和加兰早期的研究已经成为这一领域的经典之作,几乎所有与积极性有关的文献都会引用。他们对幼儿园一个班级的儿童进行了几天的观察,找出了一些把自由活动时间用于画画的孩子,然后他们重新进行了一次实验,观察对这些孩子们喜欢的活动进行奖励会产生什么样的效果。

I 型实验研究人员把学生分成三组。第一组是“期待奖励组”(expected  award group)。他们拿出一张“好孩子”奖状,用蓝色的缎带装饰,上面还写着学生的名字,告诉孩子们画画就能得到这张奖状,然后他们问有没有人愿意画画。第二组是“不期待奖励组”(unexpected award group)。研究人员只是问他们愿不愿意画画,如果有人愿意,等课程结束后,就会给他们一张“好孩子”奖状。第三组是“无奖励组”(no award group)。研究人员只问他们想不想画画,但是一开始不许诺给他们奖状,最后也不给他们奖状。

两周后,研究人员再次回到教室。老师在自由活动时间摆好了纸和画笔,研究人员则秘密观察孩子们的表现。不期待奖励组和无奖励组的孩子们和实验前一样,饶有兴致地画画,画画的时间也与之前大致相当。但第一组学生,也就是期待有奖励、最后也得到了奖励的学生花在画画上的时间却少了很多,兴趣也没之前那么大了——汤姆索亚效应发挥出了威力。尽管只是在两个星期之内,这些诱人的奖励还是把游戏变成了工作,而这些奖励在教室和办公室里是那么地常见。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