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手术矫正近视:医学界的惊天“阴谋”(1)

赵承渊

流言

本人的一位朋友接受了 LASIK手术,之后视力竟大幅下降,且有大量不规则散光,后来到另一家医院检查,确诊为圆锥角膜。LASIK技术引入中国才仅仅不到8年时间,而中国的广大眼科医生却将其广泛应用于临床,他们明知道这一手术的危险性(稍微对于眼科有所了解的人都能理解,更何况是医生),却冒天下之大不韪,欺瞒广大患者,把广大患者的眼睛当做试验品。施行了LASIK后引发的圆锥角膜目前在医学上被认为是绝症,最后只能用角膜移植来解决问题!在许多医院的眼科中心,为什么仍有那么多医生带着眼镜?为什么放着那么好的手术不做?一直在几个月前,我才弄明白,这是个阴谋!近视手术是近年来医学界最大的阴谋!

中国、乃至全世界近视发生率都非常高,有强烈摘掉眼镜意愿的人不在少数。激光手术矫正近视给这些人提供了一种选择。不过,也许是视觉对于个人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开刀”、“激光”这样的词语之于眼球这样精密的器官来说也确实比较恐怖,关于“近视手术致盲”、“近视手术是骗局”的传闻一直存在。

什么是 LASIK

所谓LASIK,全称是“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简称LASIK),手术对象是人的角膜。理想状态下,眼睛把入射光聚焦到视网膜上,我们就能看清楚东西了。但是患有近视的人视觉焦点在视网膜之前,通过配戴近视眼镜——凹透镜能使光线发散,将焦点后移到视网膜上,达到矫正近视的作用。手术矫正近视则是通过改变眼球的屈光结构来调整光线的聚焦位置。角膜的屈光力约占眼睛屈光力的2/3,LASIK正是通过改变角膜屈光率来达到矫正近视的目的。手术过程说起来并不复杂:先在角膜中心区表面切削一个大约100~180微米厚的带蒂皮瓣并翻起,暴露皮瓣下的角膜基质,然后利用高能准分子脉冲激光烧灼一定厚度的角膜基质,最后将皮瓣盖回原来的位置,无需缝合。角膜上皮细胞会

在24~48小时之内完全修复。紧接着,它们的基底膜,也就是前弹力层也会逐渐修复。

LASIK的风险

网络文章中对 LASIK的质疑主要集中在手术对角膜结构的影响以及后续发生圆锥角膜甚至失明的风险之上。事实证明,LASIK矫正视力的短期和长期效果都令人满意,术后晚期屈光不稳定的发生率低于1%,并非网文所称会在短期内恶化。不过,术前近视度数越高,术后发生视觉障碍并发症的几率也越高。另外,患者术后发生角膜持续变薄(膨胀恶化为所谓圆锥角膜,即角膜中央变薄向前突出,整体呈现圆锥形为特征的一种眼病)的几率也低于1%,并非流言所称的那样成为身体里的“定时炸弹”。

接受 LASIK后剩余角膜厚度是影响术后视觉障碍并发症发生几率的关键。实验证明,角膜厚度是影响角膜强度的主要因素。剩余角膜基质越厚,发生圆锥角膜的风险也越小。在一项以猫眼为对象的动物实验中,研究者将猫眼分为4组分别进行LASIK和PRK(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术后对角膜后表面的前突量进行测量,证实与角膜皮瓣相比,剩余角膜基质过薄是术后角膜后表面前突形成圆锥角膜的主要原因。目前国际上以250微米为限,但低于此限是否一定会发生圆锥角膜,或高于此限就一定不会发生圆锥角膜,尚无实验数据证实。有学者对实施LASIK之后残留角膜基质床厚度的安全值及术后角膜后表面曲率的稳定时间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接受LASIK后早期角膜后表面中央均有不同程度向前膨隆,角膜基质床越薄者前膨趋势越明显,角膜基质床越厚者一年内角膜后表面曲率稳定或回复越明显。所有病例角膜后表面曲率在术后两年与一年的比较中差异均无显著意义。可见,只要术前准备充分,保证眼睛符合手术条件,术中保留足够的角膜基质,角膜后表面曲率会随时间趋向稳定甚至回复,并不会发生角膜越来越薄以致失明的问题。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