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易量!交易量!交易量!(2)

越来越多的投资银行开始涉足对冲基金业务。摩根大通对高桥资本的收购是当时规模最大的一个交易个案;摩根士丹利则使用了10亿美元分别购进了大道资本、前点合伙公司和兰斯多恩资本这三个对冲基金的部分股份;花旗集团则用8亿美元吸引了曾创建旧巷对冲基金的前摩根士丹利银行家维克拉姆·潘迪特加入花旗,成为集团的一名高级主管。(这个做法后来引发了相当多的争议,不到一年以后,花旗集团就不得不把旧巷对冲基金关掉了。)雷曼兄弟则收购了部分对冲基金的股权,比如由传奇的德怀特·安德森领衔的奥斯普雷管理公司。德怀特·安德森直到单飞之前一直都在为业界知名的朱利安·罗伯逊的老虎基金效力。雷曼兄弟也买进了45%的R3资本的股份, R3资本的理查德·里德后来成为雷曼兄弟自营交易业务的领导者。(2008年10月,雷曼兄弟破产清盘时,R3资本的市值也丢了一半多。)

尽管如此,华尔街的老总们渐渐发觉,为什么公司不在金融市场里为自己赚钱,利用银行的资金优势通过自营交易部在市场里投注呢?为什么不能成为为自己赚钱的交易者呢?这个逻辑是无可挑剔的,自己成为自己的客户,一切都会简单许多……至少自己不会逼迫自己每年有个大飞跃。自从华尔街20世纪70年代开始转型以来,投资银行都在苦苦寻找利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而获得赢利的方法。马什·卡特是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前主席,也是美国道富银行前主席,他和华尔街上的头头脑脑们都有过非常紧密的合作,卡特如此评论道:“所有华尔街的老总们都有两个共同特点,首先,他们通常非常乐观,其次就是他们的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可磨灭的特立独行的渴望。”

对于雷曼兄弟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初的领军者皮特·彼得森来说,特立独行意味着,早在整个银行业还是以传统商业银行为主导的时代,他就已经超越了金融中介角色,而开始买进并且持有一部分业务。对于彼得森来说,帮助其他人做融资业务是危险的,市场或整体经济的任何一个小小变动,都可能引起不可预测的佣金损失。为什么不用雷曼兄弟自己的资金做杠杆来买断或投资那些优秀项目呢,比如房地产行业,在这个行业里是没有佣金上限的。与彼得森同时期的联合首席执行官刘易斯·格吕克斯曼对于公司发展则有完全不同的看法。作为一个很有“街头智慧”的交易者,格吕克斯曼发觉当时雷曼公司的主要利润来自股权、期货、商品交易,以及股票和债券这些业务部门,这些业务部门的总利润差不多达到雷曼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整体利润的2/3。既然如此,公司为什么不基于这些优势,利用自己的资本来做同样的业务,开创自营交易?

雷曼兄弟这两位联席首席执行官对于公司发展的独特看法都超越了当时华尔街的传统职能,不再是担当一个金融中间人的角色,而是要使用雷曼自身的资本,开创自营业务,成为自己的客户。

当时雷曼兄弟的两个联席首席执行官对于发展自营部门的方向有不同的期望,但是其基本原则是完全一致的,他们希望利用雷曼兄弟的自有资本投入到高回报的行业当中去,自己变成自己的客户。不同的是这两位联席首席执行官对于前景的预期,格吕克斯曼认为雷曼兄弟应该向对冲基金方向发展,而彼得森则认为应该按照私募基金的模式来发展。格吕克斯曼在斗争中首先获得了短暂的胜利,把彼得森赶出了雷曼兄弟,然而这个胜利没有维持多久,10个月之后,由于持续的合伙人内斗,格吕克斯曼也被轰下了台。而彼得森则和他原来雷曼的伙伴斯蒂芬·施瓦茨曼在1985年合作创建了黑石集团,不久之后黑石集团就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收购基金之一。(格吕克斯曼则转去和桑迪·韦尔一起工作,建立了后来的花旗集团。格吕克斯曼于2006年离开了人世。)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