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思想对环境的影响(3)

让我们来看一个富翁的例子,他因为贪吃而得了痛苦的慢性疾病。为此,他愿意花一大笔钱治好自己的病,但却不愿意改掉自己贪吃的毛病。他既想拥有健康,又想吃那些价格昂贵的非天然食品,那么他便不配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因为他根本就没有学会健康生活的最基本原则。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雇主的例子,他采取卑劣手段克扣员工工资,以获得更多的利润。这种人根本不配拥有成功的事业。在他顶着狼藉的名声破产的那一天,他会怨恨周围环境,而根本没有意识到,所有这些都是他咎由自取的结果。

上述三个例子,我只为了说明这样一个真理:人本身是造就其周围形势的根本原因(尽管大部分时候他们自己意识不到这一点);在憧憬美好结果的同时,他们的思想与欲望(与这一结果不相称)会不断影响他们取得的成就。这些例子俯拾即是,但都是不应该出现的。如果读者愿意,你们可以追溯一下自己思想与生命中的思想法则,否则,仅依靠外部事实远不能解决一切问题。

然而,世事难料,人心难测,不同的人对幸福有着不同的诠释。仅凭一个人普通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难以解读他的内心(也许只有他自己才最清楚)。

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也许是诚实的,但他会遭受贫困;而另一个人在某些方面也许是不诚实的,但他会得到财富。然而如果仅凭此便做出“诚实导致失败,欺骗造就成功”的结论,未免过于肤浅,因为实质上,它与“不诚实的人一无是处,诚实的人一定功德圆满”这一结论是相同的。在见多识广的人看来,这一判断是错误的,因为不诚实的人同样有其独一无二的美德,而诚实的人也会有一些别人没有的恶习。诚实的人会因诚实的思想和行为受益匪浅,但他同样会因恶习而吃尽苦头。同样,不诚实的人也会因此而痛苦,但也会获得幸福。

人的虚荣心使人们相信,人的美德往往会使自己遭遇困顿。然而,直到一个人摒弃每一种卑劣思想,他才可能认识到他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他行善的结果,而不是恶行的报应。在通往至善至美的过程之中,他会通过自己的心灵与生命体验到一个公平至上的真理,这一真理绝不会颠倒是非、混淆黑白。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回首自己的无知与盲目时便会领悟到,生命对自己来说一直都是公平的,自己过去的善行及恶行都得到了生命公正的回报。

高尚的思想与善良的举动永远不会有恶报,恶劣的思想与卑鄙的行径永远不会有好报。这正是人们常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人们深知自然领域的这一规律,并按这一规律行事;然而在思想与道德领域,却少有人能够意识到这一规律,因此他们便漠然视之。实际上,在这两个领域中,这一规律同样普遍存在。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