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2)

《岳阳楼记》非常有趣的是,开始是散文,中间是诗,结尾是议论。为什么会这样写?因为在整个宋代科举的考试里,对一个知识分子的考试,要从策论考到诗词,所以他们必须同时兼具这几样能力。我们前面提到苏轼在考进士的时候题目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讨论司法制度,当然是议论,那个时候你写词就没有用了。可是到最后你考取了,你要面试,皇帝面试殿试的时候,就是即席作诗跟写词。皇帝本身水准也极高,所以你也不能写得很差。这样我们大概可以看到宋代的知识分子,他身上所兼具的养分非常的丰厚,因此他在不同的环境下,能够扮演政治家,扮演诗人,扮演评论家的角色。

策论是非常理性的,讨论政治、司法,你要非常理性,要有逻辑的。诗完全相反,它可能是知觉的,要有很多感觉上的东西。我们在读《渔家傲》的时候,看到范仲淹出入于这几种不同的状态之间,他要写出一个边防司令带领军队的那种悲壮和勤奋,同时又要写戍边的辛苦,边疆士兵常年回不了家的辛苦,他要用一个司令的心情去感同身受。这个时候,我们会看到他的两种身份的这种对比关系。大家可以看一下。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三、身兼政治家、军事指挥官、文人数重角色的范仲淹

一开始“塞下秋来风景异”,非常像唐诗,就是写边塞嘛。唐朝都是边塞诗,有所谓的塞上曲、塞下曲之类的。其实宋朝大概边塞都已经失去了,没有很多的边塞,范仲淹是少数到过边塞的文人,所以“塞下秋来”,又是秋天,那个风景肃杀的感觉。“衡阳雁去无留意”,衡阳是在湖南那边,秋天来了,大雁往南飞,往衡阳那边飞,它不想留下来了,而将士们大概是中原来的,到了陕西,到了边疆,感觉到秋天来了,连鸟都回家了,可是自己回不了家。这里面是在讲乡愁。“四面边声连角起”,“四面边声”是在讲胡人的队伍,胡人吹起一种用动物的角做出来的乐器,这样的乐器,有一点感伤的感觉,因为胡人的音乐非常的高亢和悲凉。“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千嶂里”,是讲陕西秦岭的千嶂,在这么多山峦的阻隔当中。长烟、落日、孤城,是三个意象,这是用到了类似像“西风残照,汉家陵阙”的手法,里面有一种肃杀与荒凉的感觉。“长烟落日孤城闭”,因为当时他是守在被西夏包围的一个孤城里,情势非常的危险。

下面第二段可以看到,范仲淹非常明显的文人气质出来了。我们几乎很少在一个政治家身上看到这种情感:“浊酒一杯家万里”,作为一个边关的司令,可是这个时候他喝着一杯浊酒,那种没有过滤完的含着很多渣滓的浊酒,心里的感伤是说不尽的,里面有凄凉、荒凉,又有雄壮,完全是从他的身份里面流露出来的情感。“燕然未勒归无计”,“燕然”,他用了一个汉朝的典故,是汉和帝的时候伐匈奴,一直打到了燕然山。当时的大将勒石为界,说大汉帝国的边疆在这里,在上面刻了字,勒石以后才回家。而现在的范仲淹也觉得他身负国家的使命,他一定要完成这件使命以后,才能够谈他自己回家这件事情。所以“燕然未勒”,他还没有完成任务。“羌管悠悠霜满地”,是说那些羌族胡人那种像管一样的乐器吹出来的悲凉声音,这时秋天已经飘霜了。“人不寐”,在失眠的一个境况里,“将军白发征夫泪”,将军、白发、征夫,同长烟、落日、孤城,都是三个意象,一个用“闭”作结尾,一个用“泪”作结尾。“闭”跟“泪”,变成了在极大的孤独感里面的一种忧伤。刚才我们讲到宋词里的单一字的性质都非常强,所以注意那个“闭”怎么去把三个意象联结起来,那个“泪”怎么去把将军、白发、征夫三个意象联结起来。自己已经是一个老将军了,头发都白了,跟他一起来的那些被征兵的兵士也都已经老了,所以白发跨在将军跟征夫之间。将军老去了,兵士也要老去了,可是好像还没有完成这个边功,还没有勒石燕然,所以那个悲哀的心情用“泪”来做了一个总结。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