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石壕吏》(2)

接下来我们看到更大的悲剧,这个老太太必须要有建议,因为官吏来抓兵抓不到总要有一个交代。她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我已经是老太婆了,已经没有力气了,可是我想我跟你去军队里服兵役吧。她想救她的先生,就想出了这个主意。大概官吏觉得抓一个老太太回去干什么,她就开始说服他:“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我知道河阳仗打得很急,需要人工,我还可以帮军队煮早饭。

杜甫的“三吏”、“三别”,大概是中国历史上最沉重的悲剧,《石壕吏》我觉得是里面最令人痛的一首诗。看到这首诗,才可以看到大部分的老百姓,在历史当中过着什么样的日子。杜甫用这种方法,带出一个民间妇人的语言。“夜久语声绝,惟闻泣幽咽。”夜已经很深了,讲话的声音慢慢没有了,低声哭泣的声音慢慢远去。杜甫觉得对于一个历史的悲剧,已经没有话可以讲。“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天亮了,要继续赶路,老太太已经走了,告别的时候只有老翁。

在这首诗里,杜甫一句话都没有讲,只是叙述事件。可是读完这首诗,心里面会有一种很大的悲痛,觉得民间怎么会是这个样子。文学带来的压力,留在整个历史当中,会变成一种良心。一个搞政治的人,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也要想想看,为什么民间的诗会是这样?《石壕吏》是很惊人的一首诗,大概是杜甫诗里的极致。它的力量其实比《兵车行》大,因为《兵车行》还有很多有关战争的叙述,《石壕吏》连战争都没有碰到,只讲抓兵,讲一个战争让民间一个家庭破碎的过程,这个家庭里男孩子都不在了,老父亲逃走,老母亲最后也被抓去当兵。他只是在讲一个现象,所以张力更强。

在杜甫诗里面,如果要我选,我通常第一首就会选《石壕吏》,我觉得这是杜诗最惊人的一首诗。有这样一首诗在那边,真应该向杜甫好好鞠一个躬,历史上太少人去做这样的记录,太少人有这样一种人道主义的关怀。这首诗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在一九七零年代美国反越战的时候,这首诗常常被提出来证明战争的可怕。现在的战争也许与那时不完全相同,但杜甫诗中描述的悲剧今天依然可以发生,翻译成任何语言,都会让人感动。

杜甫就是直接陈述事实,后来我用这个方法写了一个五百行的长诗叫《母亲》。那个时候在美国碰到了一个“文革”时期出来的女性给我讲了她母亲的故事,我就仿照杜甫的手法写了这首诗。可是我那个时候真的没有办法像杜甫那样沉得住气。听到一个悲惨的故事,你会动怒,会动情,可是这种诗要非常安静,才能够写好。如果从“暮投石壕村”一直到“独与老翁别”,把一个个画面连起来,可以看到从黄昏到天亮这个时间段里所发生的一个历史事件,这个历史事件完全是一部纪录片。杜甫的诗散发出来的力量非常强,杜甫可以跟李白分庭抗礼,正是因为他的诗中有这种特别的力量。他的力量非常沧桑,也非常的苍凉,会让你看到一个诗人在介入现实之后的巨大痛苦。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