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诺和一致性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弗雷德曼等人做了一组研究。

首先,他让研究人员假扮成义工,在加州的一个居民区内挨家挨户地向居民们提出一个荒唐的请求:希望这些居民允许他们将一块公共广告牌竖在他们门前的草地上。为了让这些居民了解广告牌竖起来之后会是什么样子,他们给居民们看了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上,一栋漂亮的房子几乎被一块很大的广告牌遮得严严实实,广告牌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小心驾驶”。可想而知,这一地区的居民大多拒绝了这个要求(83%)。

同时,另一组实验也在进行,不可思议的是,另外一个社区的居民却对此提议赞同,他们当中有76%的人同意将他们门前的草坪贡献出来。这些人之所以会如此慷慨,是因为在此两个星期之前,另外一个“义工”登门拜访,请他们接受并设法展示一块3英寸见方的小牌子,上面写着“做安全司机”。这个请求实在不算什么,所以几乎所有的人都答应了。但这个请求所产生的效果却是惊人的。就因为两个星期之前他们不经意地答应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安全驾驶的要求,致使两个星期之后他们轻易地答应了竖起一块超大的广告牌的请求。

乔纳森·弗雷德曼的研究并没有就此结束。他们又在另一社区的居民身上做了一个大同小异的实验。他们首先请这些居民在一份名为“让加州保持它的美丽”的请愿书上签名。当然几乎每一个人都签了名,因为一个州的美丽,就像高效率的政府或健全的产前保健一样,几乎都是没有任何人会反对的问题。半个月后,弗雷德曼又派了一个新的“义工”去这些居民家里,要求把那块巨大的、 “安全驾驶”的牌子竖到他们门前的草坪上。

这一组实验的结果令他们始料不及,居然有将近50%的人答应了这个请求。尽管两个星期之前他们做出的承诺并不是关于交通安全,而是关于另外一个公益事业主题——美化环境的。

这个结果,就连弗雷德曼本人都始料未及。为什么一个签名支持美化环境的不起眼的行为会使人们答应另外一个完全不同而且分量重得多的请求呢?在考虑并排除了其他很多原因之后,弗雷德曼认为:这些人在美化环境的请愿书上签了名之后,就改变了对自己的看法,他们觉得自己成了按市民公约办事、急公好义的人。两个星期之后,当有人要求他们为公益事业做另外一件事儿,也就是展示这块“安全驾驶”的大牌子时,为了使自己的行为和刚刚形成的自我形象相吻合,他们立刻答应了这个请求。

这其实是人类行为学中“承诺一致性原理”在起作用——人希望自己是一个前后一致的人,而不是变来变去的人。就好比坏人诱惑小孩学坏,可能只是让他去偷窃一个面包、一包香烟之类不值钱的东西。一旦小孩子同意了这类请求,他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他会变成他心目中的“古惑仔”,会做出更不正当的事情。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