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探险者效应(5)

阿莱效应

莫里斯·阿莱(Maurice Allais)是法国经济学家,1988年,因为“对市场理论及资源有效利用方面作出的开创性贡献”,他被授予诺贝尔经济学奖。除经济方面的持续兴趣外,在传奇般的学术生涯中,他也曾不时地涉足物理学领域。20世纪50年代后期,在法国的一次日全食期间,他开展的一系列观测从根本上震惊了科学界。

做这些实验时,阿莱最初的兴趣是为了检验爱因斯坦关于引力和磁性联系的一些观点。 (换句话说,当时他在做实验研究统一场理论。)在诺贝尔奖的获奖感言中,阿莱指出,“最初我的主要观点是:通过观察包含一颗玻璃球在磁场中震荡的钟摆运动,可以在磁力和引力之间确立某种联系。”结果他的发现让自己大吃一惊,也震惊了整个法国科学界。

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阿莱和一组专心致志的研究人员轮流摆动一个类圆锥摆—他发明的一种自由摆动的装置,从两个垂直方向明显地自由摆动。他的想法源自所谓的“傅科摆”—法国物理学家莱昂·傅科(Léon Foucault,1819~1868)发明的一种类似的装置。1851年的时候,傅科摆首次被用于展示地球的自转。工作原理是把它设置成在固定的平面上来回摆动,略过一段时间后摆动方向的偏移证明地球的自转。阿莱的类圆锥摆和傅科摆不同,是随着地球的自转自由旋转。让他和其他人感到吃惊的是,在1954年巴黎上空的日偏食过程中,他的类圆锥摆并没有像傅科摆那样继续随着地球的自转而摆动,而是突然开始非常迅速地向后方转动,跟地球的自转方向正好相反,而且在整个日食过程中始终如此。日食一结束,类圆锥摆就恢复到了原来的运动方式,和地球的自转保持一致。

在封闭的符合牛顿和爱因斯坦物理定律的现实世界中,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没有哪种已知的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从远处影响钟摆,不管是重力、磁力还是电力。毫无疑问,这一结果让得悉此事的人数相对较少的法国科学界受到了冲击。人们提出了几种可能性来解释为什么这一实验结果违反已知的物理学定律。有人说日食过程中高空风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重力,也有人说气压变化对实验产生了影响。针对这些说法,阿莱(他对实验结果的效度非常有信心)在1959年的一次日偏食过程中做了另一个完全相同的实验。这次他在接近地下200英尺深的一个经过专门设计、环境因素得到控制的实验室里开展实验,结果却完全一样。

阿莱研究成果的真正价值可以说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他发现,3颗天体(太阳、地球、月亮)的排列不仅仅会导致他的类圆锥摆动作极端异常,而且根本看不出有什么力量可能影响到它。当然,我们现在可以得出结论说这是扭力效应,是类圆锥摆(来回运动属于局部旋转)和地球本身的旋转造成的。他的实验也进一步证明了“以太”的存在,因为不仅没有任何从科学角度接受的力量从远处影响到了类圆锥摆的运动,而且除了“以太”之外,没有任何其他已知的媒介可以让这种力量传播。阿莱自己也呼吁要重新考虑爱因斯坦在相对论方面的所有工作,因为他的实验彻底颠覆了引力“定律”。

读书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