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完美爸爸——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小时候就很聪明,而且喜欢读书,是个博学多才的少年,尤其在文学方面很有天赋。当时他和另外七个人一起游于竟陵王萧子良门下,被称为“竟陵八友”,其中包括历史上有名的沈约、谢朓、范云等。沈约是知名文学家、史学家,著有《宋书》、《齐纪》等书,而谢朓则是这时期有名的诗人。不过,这八个人当中,萧衍的胆识却是其他七个人无法相比的。
萧衍做皇帝之后,初期的政绩是非常显著的。他吸取了齐灭亡的教训,自己很勤于政务,而且不分冬夏春秋,总是五更天起床,批改公文奏章,在冬天把手都冻裂了。他为了广泛纳谏,听取众人意见,最大限度地用好人才,就下令在门前设立两个盒子,一个是谤木函,一个是肺石函。如果是功臣和有才之人,未能受到赏赐和提拔,或者没有量才使用,都可以往肺石函里投书信。如果是一般的百姓,想要给国家提什么批评或建议,可以往谤木函里投书。
萧衍的节俭也是出了名的,这一点对他的子女有较深的影响。书上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他不讲究吃穿,衣服可以是洗过好几次的,吃饭也是蔬菜和豆类,而且每天只吃一顿饭,太忙的时候,就喝点粥充饥。
梁武帝是一个多才多艺、学识广博的学者。他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南朝诸帝中堪称翘楚。他在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则更为突出。史书称他:“六艺备闲,棋登逸品,阴阳纬候,卜筮占决,并悉称善。草隶尺牍,骑射弓马,莫不奇妙。”
他很好学,从小就受到正统的儒家教育,“少时习周孔,弱冠穷六经”,即位之后,“虽万机多务,犹卷不辍手,燃烛侧光,常至午夜”。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为他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种好学精神对他的孩子,比如大儿子昭明太子,就有非常大的积极影响。
梁武帝的诗赋、文才、棋艺等都有过人之处。他在书法上也有很深的造诣,可以在古代善书的帝王中排上前几位,即使抛却他的帝王身份,以一个书法家的标准来评价他的字,也自有其可观之处。梁武帝当时常与陶弘景探讨书法上的话题,陶弘景擅长行草书,师法钟繇、王羲之。二者间的对话被整理为《与梁武帝论书启》而流传于后世,成为书法史上的经典典籍之一。
梁武帝重视礼乐。他素善钟律,曾创制准音器四具,名曰“通”,每通三弦,以推月气。又制十二笛和十二律相应,每律各配编钟、编磬,丰富了我国传统器乐的表现能力。他很喜欢绘画,尤善画花鸟与走兽。
大画家张僧繇善于写貌,颇受梁武帝赏识。当时,梁武帝诸子多出镇外州,梁武帝常常想念他们,便命张僧繇前往各州郡去画诸子之像,悬于居室之中,梁武帝见图如见其子,思念顿减。梁武帝信佛,在位时建造了很多佛院寺塔,也都命张僧繇作画。
相传,梁武帝一生戎马倥偬,他很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在太平时期多读些书。由于当时尚没有一本适合的启蒙读物,起初,他令一位名叫殷铁石的文学侍从,从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手迹中拓下一千个各不相干的字,每纸一字,然后一字一字地教学,但杂乱难记。梁武帝寻思,若是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文章,岂不妙哉。于是,他召来自己最信赖的文学侍从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讲了自己的想法,说:“卿家才思敏捷,为朕将这一千字编撰成一篇通俗易懂的启蒙读物。”周兴嗣接受任务回到家后,苦思冥想了一整夜,方文思如泉涌。他乐不可支,边吟边书,终将这一千字符串联成一篇内涵丰富的四言韵书。梁武帝读后,拍案叫绝。即令送去刻印,刊之于世。这就是流传至今已一千四百多年的《千字文》。周兴嗣因出色地编撰了《千字文》,深得梁武帝的赞赏,被提拔为佐撰国史。不过,据说周兴嗣因一夜成书,用脑过度,次日,已鬓发皆白。